第5课 统计自己的饮食记录
在第二节课设计好记录工具后,每个学生就得到了一份记录表,开始记录自己每天的饮食状况。这节课是统计学生的记录结果。
学生的记录情况是否能够代表自己平时的饮食情况?
每个班完成记录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班级记录完整性达到50%,有的20%,有的只有10%左右。这样的情况能做统计吗?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部分同学的数据不能代表所有的个人,但还是可以反映这个群体的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统一在校吃饭,吃到的食物种类是相同的;原因之二是学生两周放假一次,在校吃饭时间是11天一个周期,所以选择11天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是具有代表性的。明确思考后,我们把记录相对完整的一些同学分到不同的小组里,以小组统计的方式进行。
对记录数据该怎样处理呢?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统计什么?如何统计呢?
最开始,我们是按照统计周期中(11天)中,吃了几次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类营养成份丰富的食物。这样的统计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摄入食物的丰富程度,但是很难确定哪些的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后来我们想到了统计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但是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们发现这种统计方法很复杂,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而且太过于理性化。
后来,我们再研究了膳食金字塔结构,发现金字塔是按照每天摄入食物的份数来计算了。看来还是得从每天食物的种类的份数来比较比较合适。那如何计算每天摄入食物各种营养的份数呢?经过分析思考,我们想到了可以根据食物的数量做一些规定:比如:一个馒头算作一份(因为看到过学生吃的馒头有500克),一盘蔬菜算作一份(500克),一碗面条或米饭算作一份(500克),2碗稀饭算作一份(500克),这样就可以简单的量化了。学生把量化的数据加起来就算出平均数,就可以算出来每天的营养摄入份量。
因为计算是11天(也有2个班统计天数少,取了8天的,因为后面是放假在家里,情况很不同)的数量,需要算出平均量。这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困难:学生没有学过小数除法。这时候,孙会果老师想出了一个处理办法:除不尽的都可以按照1来算。如何给学生解释按照1来算呢?我们想到了每一种食物中不是单纯的含有一种营养物质,也含有其他的物质。比如,一个馒头,我们把它算作一份含有糖类的食物,但其实也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
统计结果怎样呢?
经过统计,学生们发现,有的小组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是不够的(如图1)。维生素中尤其是水果吃得太少。这也符合永济本地的饮食习惯。因为永济人喜欢吃面食,每天的糖类食物吃得多,蔬菜水果相对少。育才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喝奶的也少,所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是不足的。在统计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小组的结果显示比较均衡(如图2),问其原因,发现这些同学在学校的正常饮食之外,每基本图天还订了鲜奶。
如何跟膳食结构金字塔比较?
在这节课中,比较也是一个难题。要知道正常不正常,是需要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每天食物的摄入比例。当学生计算出每天摄入食物类别的份数时,可以制作成圆饼图或者条形图的样子,然后进行对比。因为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给学生看了膳食金字塔,还有圆饼图。
但是遇到的困难是:四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学过圆的划分,如果老师提前分的话,又不知道学生出现的统计结果会是怎样的?后来想到直接用金字塔的样子比,但是金子塔不是特别能从图像的样子来呈现,而可能主要是通过数字(比如,每天糖类摄入7-11份)来比较。这样看来,我们做统计图的意义何在?在这一点上我很纠结。
现在想来,一方面是可以调整教学目标的,做统计图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也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如果真想要从图像中来比较,可以用什么办法呢?现在想着,可以看每一种食物营养成份如果在标准范围内,就可以画比加金字塔小的方框,如果超过了,就可以画的方框比金字塔大,这样学生也可以用直观的,动手的方法,感受到对比的结果。
学生们是否感兴趣?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从教学设计来分析,第一个环节是计算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学生的任务就是简单的计算,对学生缺乏挑战性。计算平均数的环节,是对生活问题的一种处理,可能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小数除法,显得有些难,而且只能通过老师讲解的方法,有点像数学课,学生可能觉得没有新鲜感。做统计图,本来可以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活动,可是我们担心内容多完不了教学内容,而把统计图中的一些元素做好了,学生学习变得简单了,但同时那种挑战性可能就没有了。对比的环节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一
直在渐上渐改中。所以,这节课明显失败在对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的把握上,还有方法的趣味上。比如,第一个环节的统计,如果可以加上用纸条或者珠子帮助统计,可能会更有趣一些,或者小组内的合作目标可能会更好。
课程整体设计的反思
《营养与健康课》时通过学生记录自己平时的饮食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跟营养金字塔对比,发现饮食中的情况,能够做出改善。现在上到这节课,有一种感觉就是太理性了。但我困惑的是:如果从学生喜欢吃的食物角度去做,是不是不符合客观的情况?到底怎么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