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乡土课程落地 让学生成为有根的现代人 ——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茶文化课程
为什么是茶文化课? 从生活中学习,把身边的有价值的事物转化为学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价值认同——这是校本课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阳毛尖是信阳市的标志性物产,曾被誉为“绿茶之王”。而且,本地农村百姓都有种茶、喝茶的习惯。这么重要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者怎能视而不见? 河南省信阳市雷山小学地处浉河支流旁边,背靠震雷山,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且学校紧邻信阳茶叶试验站——信阳毛尖繁育推广基地。开展与茶相关的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在乡村教育促进会和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的支持下,雷山小学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茶文化课程。课程利用本地茶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艺等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劳动和交流,了解信阳地区茶文化的特点,理解本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我们如何规划课程? 本课程面向雷山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一年为一周期。每周一次课程(半天:2-3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七大板块,根据茶树生长和茶叶生产、流通的季节安排课程
是写作,不是写作文! ——关于“每日一句”的一些后续想法
语文老师都知道但在作文教学中又经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好奇和想象;他们每天经历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带给他们很多感受、想法以及渴望。 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很少走进学生们的作文之中。充斥在他们作文中更多的是辞藻的堆砌、固定套路的叙述模式,没有血肉的抒情。其实很多语文老师是下了不少功夫,老师们一定没少讲:如何准确用词(尤其是“好词”);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如何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如何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思想……等等。但是,如果忽略真实的生活,老师们越是强调这些形式和手法,就越像是在引导学生造假:编造的事件和细节,模仿出来的感受和抒情——只为追求外在“漂亮”的文本。 类似这样的做法,我实在不敢苟同。所以,开始带学生写“每日一句”时,我反复强调:不能瞎编。“不论是你自己的感受,还是你观察到事物,都必须是真实的!”“写你亲眼看到的,想象出来的不算数!”——为的就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坚持真相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写东西时,把注意力和兴趣点转向自己的生活。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同样经常被老师忽略):学生为

试试这样教语文(4):每日一句 •下篇
上篇中主要介绍了每日一句中的几个主题:提问、我的心情、我眼里的春天。这几个主题均指向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写作的意识和习惯;
(2)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与自然,促使他们的感受力向生活打开;
(3)锻炼、规范句段层面的书面表达,包括语句通顺、涵义清晰、标点符号使用得当等。 其实,除了写作与表达层面的意义之外,“每日一句”更是一种引导学生,让他/她的内心同周边世界有意识地建立连接的方式。前面提到过,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无意识状态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每日一句”帮助他们从平日里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关联和意义,并触发他们的感受和思索。比如天气、四季变化、人和人的互动,等等,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随着每天的记录,会慢慢变得丰富、清晰起来。这既是一个锻炼观察力、感受力的过程,也是丰富孩子的内在世界,帮他们建立意义和价值,并获得精神成长的过程。 感受敏锐、情感丰富、内心充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真实的写作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积极建设。“每日一句”则是这种建设过程中积极的一环,它有助于让学生和生活建立起有价值的情感链接——热爱生活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