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和好朋友的那些事》主题阅读课程总结

课程背景

任阳学校是一所公立小学,位于永济市城西区任阳村。在校学生大约150多人,全校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生来自任阳村,因为离学校比较近,孩子们吃饭、住宿都在自己家里,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大多数的父母外出打工了。2015年9月我们开始在这所学校上阅读课。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这学期,我在三年级实践《我和好朋友那些事》主题阅读课程,全班共有学生20人。

育才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学校,位于永济市城西区小张村。在校学生大约有1500多人,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基本上来自永济市各个乡镇的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平时回家由爷爷奶奶照顾。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我开始在学校上阅读课,为了更好地探索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实践,我选择了三年级,和任阳学校同步实践《我和好朋友那些事》主题阅读课程。三年级共有三个班,每班大约36人。

学生情况

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我在任阳学校二年级上绘本阅读课,所以现在的三年级已有一年阅读绘本的经验,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尤其对故事的猜测、想象、读写绘方面最擅长。

育才学校的三年级从来没有上过阅读课,他们对于绘本很陌生,大多数孩子的课外书是作文书、阿衰的漫画书,班里只有寥寥几个孩子有《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等。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乡村,组成新的班级,学习习惯及能力参差不齐。

课程资源

v 绘本:《好朋友》 《我有友情要出租》 《敌人派》 《南瓜汤》

v 整本书:《青蛙和蟾蜍》系列丛书(4本)

青蛙和蟾蜍-----好朋友

青蛙和蟾蜍-----好伙伴

青蛙和蟾蜍-----快乐时光

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

课程目标

Ø 在图画书的阅读、聆听、讲述中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及审美力。

Ø 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Ø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及思考能力。

Ø 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Ø 联系自己及生活,建立“朋友”的概念。

课程实施效果

对于中高年级阅读课程,我采取主题阅读综合课程,在一个大主题下,多门课程整合,启发孩子们的多元智能发展。围绕《我和好朋友的那些事》主题阅读课程,从绘本阅读到整本书阅读,每周两节课,采用师生共读一本绘本,小组共读一本书的方式,结合交流讨论、读写绘、延伸活动等,引领孩子们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此课程,孩子们得到了不同的收获。

v 对“好朋友”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开始之前,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孩子们说:好朋友就是在一起玩,在一起分享美食。还有的说:“好朋友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我再问:“好朋友在一起,如果吵架了,还是好朋友吗?”话音刚落,有些孩子就不假思索地说:“不是了,不是好朋友了!”我把眼睛投向那些没有发言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都同意这一观点,还有些孩子不确定。

阅读完绘本,孩子们对“好朋友”就有了不一样的说法。

“好朋友要永远在一起。”

“好朋友也会吵架,但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友谊是无价之宝!”

“友谊是不可以用金钱交换的。”

“善待好朋友。”

……

阅读了绘本《敌人派》后,孩子们还在小组内创新地设计了“友谊派”。

阅读《青蛙和蟾蜍》系列丛书,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见解。

“我希望好朋友在开心的时候,我可以陪伴;伤心难受的时候,我也可以陪伴。”

我想对青蛙说:“你温柔、聪明又体贴朋友,我真想有你这样的朋友。”

我想对蟾蜍说:“蟾蜍,我可以和你交朋友,就是你要改掉大吼大叫、贪睡、傻傻的小毛病。”

还有的说:“蟾蜍,你虽然又傻又笨,但你能为朋友着想,我想有你这样的朋友。”

……

听着孩子们一句句稚嫩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我想,生活中孩子们也会经营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友谊。

v 自由开放的课堂,拓展了孩子的思维。

为了让孩子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不随声附和,不盲从,我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发表不同的见解。比如,在任阳学校三年级,阅读完绘本《南瓜汤》,我问孩子们:“你喜欢鸭子吗?”孩子们异口同声:“不喜欢!”“鸭子把汤都搅撒了。”“鸭子自私,只想着自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竖起耳朵仔细倾听,除了“不喜欢”再无他声。等孩子们平静下来,我反问孩子们:“大家真的都讨厌鸭子,没人喜欢鸭子?我们可以又不一样的观点啊。”有些孩子坚定地说:“是。”有些孩子显然开始思考了。我静静地等待着,希望听到异样的声音。果然几分钟后,有一个小女孩声音小小的:“我喜欢鸭子,鸭子虽然不会搅汤,但他敢于尝试。”接着就有同学补充了:“对呀,松鼠也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搅汤的。”“如果不尝试,永远都不会。”“我也喜欢鸭子,鸭子还教猫和松鼠放盐呢。”此时教室里“喜欢鸭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再如读完《青蛙和蟾蜍》,孩子们用思维导图评价对主人公的印象。我引导孩子们从长相、性格特点、所做的事情等方面入手。

v 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是推理能力。

通过预测,就是根据书名、封面、插图、目录、或故事片段,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对一个故事、一本书、故事的结局进行推测。预测是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不是胡乱地推测。预测也没有对与错。阅读课中,预测是孩子们的最爱。对于任阳三年级的孩子,预测一个绘本故事,孩子们会你一个我一个喋喋不休,有补充的有修改的,一节课都不能结束。所以有时候我都不敢让孩子们预测故事,一是时间有限,再就是怕影响了孩子们的热情。相比育才学校的孩子,预测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阅读经验少,一方面是只能预测一个故事情节,对于预测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有些困难。

二是整体感知的能力。

比如,每次绘本阅读完,孩子们会有一个“梳理故事”的环节,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某一个话题进行梳理。这时,学生说老师板书最后再一起调整,帮助孩子们形成完整的认知,提升概括的能力。

在《青蛙和蟾蜍》的阅读中,面对20个故事,可能有些孩子读完了也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可能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不能讲述下来,怎么办呢?我鼓励孩子们用故事地图的方式描述故事,这样孩子们就能根据“故事地图”简要地复述故事了。

课程实施中的调整

课程实施过程中,我做了两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是在导读课后,孩子们阅读《青蛙和蟾蜍》系列丛书大约一半了,我想在班级开展一个故事会,让孩子选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则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及讲演能力,另外还可以了解孩子们的读书情况。

育才学校3(3)班故事会开始了。先是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讲故事。第一个同学站在讲台上摇摇晃晃,低着头,声音小小的;第二个同学讲了两三句不会讲了,第三个同学哼哼唧唧讲完了,教室里也热闹了。再后来大家互相推辞,没人讲了。原来“讲故事”对孩子来说,就这么难。该怎样调整呢?

首先看课程目标,有没有要培养孩子的讲故事能力?显然没有,那为什么要让孩子讲故事?为了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

目标确定了,那我们再看孩子现有的状态和能力。目前孩子已经读了8—10个故事,找一个最喜欢的故事是很容易的,不能完整地讲一个故事,但讲一个故事情节是没问题的。

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们一个挑战,我设计了一个“猜谜语”活动,也就是小组共同策划谜语大家猜。该活动孩子们很喜欢,很兴奋,活动一结束,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去借书。

第二次调整是在课程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一个我和好朋友的故事。要求:有出乎意外的故事情节。因为《青蛙和蟾蜍》中的许多故事要么情节让人出乎意外,要么结局让人意外。这也是艾诺·洛贝尔的写作魅力之一。结果孩子们的作业让我大吃一惊: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故事叙述不完整,不清楚,有的没有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等。就孩子目前的写作水平,还提什么“出乎意外的情节”,简直是

天方夜谭了。

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降低难度,把故事叙述完整、清楚就可以了。也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建议孩子们可以给故事配上简单的图画,就像一个绘本故事一样。

小结:当我们的课程遇到困难时,可以核对(调整)目标、降低难度、做活动等措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学内容。

经验与教训

1、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两次调整,都是因为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了解,使课程不能继续进行。另外,相同的教学内容,班级不同,教学方法就要不同。

比如,任阳学校三年级孩子学生人数较少,容易管理,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给孩子们一节课的时间让其在小组内共读一本书,完全可以做到。但在育才学校就不行,学生人数多,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不能倾听别人发言,就像一群小麻雀。所以在育才学校的读书时间我是这样分配的:小组内共读两个故事——老师读两个故事,学生边倾听边猜测——填写简单的阅读单。而且在课程中,我也很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你辅导了这个小组,其他小组就乱起来。但可以同桌、前后桌同学结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总之,只有了解学生的习惯、能力及兴趣,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

2、及时展评孩子们的阅读作业

阅读中,我们有写绘小练笔、做故事地图、填写阅读单等等,对于孩子们的这些阅读成果,我都会拿回家,一一评改,然后第二次上课之前,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全班展评。这一点在我们阅读课中,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却受到了全班同学的青睐。每当此时,孩子们的眼睛就像被擦洗了一遍,一个个都发亮了。忙着看完自己的,又去欣赏其他同学的。

及时地展评孩子的阅读作业,让其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成就感。

下一步计划

(一)多读书

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一些经典好书,比如教育类、心理学类等;同时,争取阅读更多的经典童书。

(二)争取陪伴孩子读书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发现越往中高年级,孩子的阅读时间越得不到保障。上学期的《青蛙和蟾蜍》系列丛书,有些孩子没有时间去阅读,还有一些孩子的阅读速度太慢,所以这学期,争取和校方商量,每周抽出一节课,陪伴孩子阅读。

(三)继续深入探索主题阅读课程

学习亲近母语的阅读课程,比如“小步父母学堂”的公益课程,并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所得所想,不断提高自己设计课程的能力。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