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服务学习营养与健康主题课程总结

课程背景

2017年3-6月,我和孙会果老师在永济市育才学校上服务学习-营养与健康主题课程。永济市育才学校在永济市西郊的小张村。学校有1500多名学生,分小学部和初中部。学生基本上来自永济市各个乡镇所辖村子。我们所上的班级是4年级6个班,每个班平均有38名学生,4年级总共200多名学生,比普遍农村公立学校全校的学生还多。选择在这个学校上是因为这里聚集了相当多的农村学生。

主题选择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来上呢?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确实存在着偏食(不喜欢吃绿色蔬菜)、买不健康的零食、以零食代替正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从教材来说,4年级科学教材有食物中的营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从课程设计者的角度来说,之前两次上过这个主题了,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些不到位的地方,这次希望能再次完善这个主题。

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记录自己的饮食状况,发现自己平时饮食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调整。由此,做出这样的课程规划:

l 课程目标

1、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了解零食的概念以及如和选择零食。

3、培养沟通、反馈思考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

4、小组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和行动坚持精神。

l 课程实施

时间 次主题 具活动体

l 课程实施

课程影响

Yi 学生在营养饮食方面的变化

(一)改善营养饮食行动

发现不好的饮食习惯容易,但是最难的是做出改变,而且令我们最担心的是坚持下去。所以,当学生讨论了改善措施后,接着讨论了如何坚持去做。我们也同样设计了后续的跟踪记录表。每次我们是隔一周去上课,上课前我们都会对坚持在做的学生做统计,用举手统计和查看跟踪记录的方法。我们发现能坚持的学生还是能达到三分之二。说实话,能有这些学生坚持做到改善我挺满意的,毕

竟影响习惯的改变还有很多的其他因素,像家长的配合、学生自己的自制力等。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得知,他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如图1):

1、碰到不喜欢吃的饭菜,尤其是绿色蔬菜。同学们是通过在上面放点酱(自己从家里带的)、或者夹在馒头里、或者和喜欢吃的饭菜搅拌在一起吃。

2、有的学生返校时从家里带来了苹果、瓜子、枣、牛奶等一些营养丰富的零食来补充。我也告诉学生夏天热了,少带一些。

3、也有的在买零食方面做出调整,以前买方便面的钱可以买酸奶、瓜子之

类的食品。

(二)认识身体需要饮食均衡

在上营养健康课的最初,给学生有些食物卡片,拼出一盘丰盛的午餐,那个时候,学生很少从营养的角度考虑,主要是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来做的。到课程结束,大家能够从营养的角度考虑午餐的丰富性,并能说出理由。(如图2)

Er 品格养成

(一)坚持精神

坚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课程成败的关键。为了增强大家的坚持的毅力。我们给学生设计各种反馈表,还给他们看《大脚丫跳芭蕾》。鼓励学生

坚持去做。

(二)身心愉快

在期末反馈表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上综合实践课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学生有写到:“上实践课可以动手做实验、做海报、拼图很“;有的写到:“上其他课死记硬背,上综合课动脑子动手”;还有一个学生写到:”上实践课轻松,上其他课阴森森的“ 。我们希望给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宽松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会比较活跃,接受知识和能力的机会会更高!

学习收获

Yi 所学知识

(一)学生掌握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膳食金字塔原理

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够说出食物中的七大营养素,也能够掌握“营养金字塔”的含义,以及运用食物金字塔原理来分析食物结构是否合理。在最后总结反馈表中,举了个例子说:“莉莉同学早上吃了馒头、土豆、和米汤,中午吃了面条,晚上吃了粉条炒菠菜和馒头”问学生这样的吃法怎么样?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营养不均衡:面食吃得太多了,蔬菜很少,水果也没有,也能给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零食概念的澄清

长期以来,家长或老师不断灌输给学生“零食是垃圾食品”这样的错误概念。记得在我们上”零食“一课时,学生对零食的认识真是五花八门。有学生说零食就是那些死鸡死猪做成的食品;有同学说,零食就是垃圾食品;还有更离谱的说,汽水是用尿做成,说是他奶奶告诉他的,显然是奶奶担心孩子买零食才这样说的。

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告诉了学生正确的零食概念,即《中国儿童零食消费指南》中提出:“零食就是在正餐之外,食用的一些食物”不包括水。了解了概念之后,学生还学习了哪些零食是应该多吃的、哪些是适量吃的,哪些是可以大量吃的。并且我们把分类的零食选择指南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方便学生下课时看。

Er 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一)实验中的探究能力

在《营养与健康》课中,探究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目标。学生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索非常感兴趣,为了了解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我们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我们一共做了四个实验:①“碘使淀粉变蓝”实验来测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图3);②压花生、瓜子测试这些食物中还有油脂;③用硫酸酮和氢氧化钠测试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④高锰酸钾能使VC褪色测试苹果中含有VC.

(1)测验食物中的淀粉。

实验原理是碘能使碘变蓝。我们选用了三种食物苹果、馒头、土豆,馒头中主要含有糖类,土豆中也有少量,苹果更少。学生是分为四个人一组的。老师把三种食物放在桌子中间,把装有碘的瓶子交给小组一个同学的手中,由这个同学开始往三种食物上滴,然后往右轮流,直到所有的同学都轮了一遍。最后观察变化。馒头变蓝比较明显,土豆变成淡蓝色,苹果几乎没有变化。土豆中含有水分,

所以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是浓度被稀释吧!、

(2)蛋白质(用鸡蛋清)能使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变紫色

因为氢氧化钠有些腐蚀性,所以,我们选择了老师做,学生观察的方式。当把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滴进装有鸡蛋清的试管的那一刻,学生们的眼睛瞪得溜圆,生怕错过了这一神奇的时刻。后边的学生站起来了,两边的学生向中间靠拢。(如图4)整个这一节课,我们的浑身的力气都好像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不得不大声维持秩序,学生们太兴奋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实验的机会。

学生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做实验呢?首先,实验中颜色的变化让学生感触到魔幻般的神奇,犹如在电脑游戏中的那种刺激,能够满足孩子心理那种渴望新奇的、有趣的事情发生的需求;第二,实验中的动手操作是低、中段学生都很喜欢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从感官的刺激开始的,由身体进而到大脑的思考,这符合学生们学习的规律;第三,就是合作精神。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轮流去做,从而懂得互相照顾,按照次序等系列的合作规则。

(二)论证中概念自明

做脂肪实验的时候,老师把花生仁和瓜子在纸上按压之后,纸上出现了湿湿的一小片。学生们对于湿湿的是油还是水,学生们有一些辩论。

学生1:是油

学生2:是水

老师:用圆珠笔在上面划

学生1:没有痕迹,是油

学生4:湿湿的地方摸着滑滑的

老师:在油的旁边滴一滴水

学生2:发现水很快蔓延开来,而刚才的湿湿的没有蔓延。

学生3:在最初的湿湿的地方划,不留痕迹,在滴水的地方划,划线变得很粗

学生5:我把纸拿起来对着太阳照,有一块是光亮的,从这边能看到另一边,滴水的地方看不到

老师:通过光亮的地方是油。

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和思考,了解了水和油的不同特征。油是摸起来滑滑的、用圆珠笔划不下痕迹,不会像水一样蔓延开来,对着太阳光照有亮点。

在这节课还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学生认为油饼、油桃中主要含有“油”,我们就问“油饼主要是用什么做的?”——面粉。面粉主要含有淀粉,被油炸了之后上面有点油,但不是含有脂肪的食物。“油桃”滴出来的水有滑滑的感觉吗?——没有,那就不含“油”。也可以回家问问爷爷奶奶。

(三)阅读方法的学习

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们用了图示的方

法。原以为很简单的一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在完成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才意识到学生卡到了哪里。平时老师做阅读训练的时候,(以缺乏蛋白质为例)一般会说在描述缺乏蛋白质有什么表现的词语下面划线,这次用的图示的方法,学生就愣住了。后来,经过解释、示范,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学生就完成了。这个环节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不同的阅读方法所运用的思考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使用的脑袋的功能区是不一样的。用图示的方法,不但是锻炼了学生从文章找关键词的能力,还涉及到对图示的认识,还有相对应的关系。例如:首先找出缺乏维生素表现的词语“脸色苍白、头发干枯”之外,还需要辨识填在对应的什么图形中,填在圆圈中还是方框中?圆形的位置为什么和方形不同?等等更多的思考。所以,这样看来,填在相应的图形中,脑袋的活动要复杂一些,思考更多一些。(如图5)

San 人际交往能力及自信心

在服务学习课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提升自信心。

(一)有建设性给反馈

为了记录每天吃的食物,我们和学生一起设计了记录工具,然后小组之间互相给反馈。首先,我们先做了一个练习活动。

练习如何给反馈

(1)把学生分为同桌为一组,一组中中A和B。

(2) 第一轮:A对B说:“你怎么又拿了我的钢笔”连续从轻到重说三遍。然后请A对B轻轻地说:“如果你用钢笔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一声,我会更加愿意让你用的”,最后麦B同学说说自己两次的感受。

(3)第二轮,B对A说:“你的字写得太烂了”,连续从轻到重说三遍。然后请B对A轻轻地说:“如果你能把字的笔画写得横平竖直,我就喜欢看你的字了”,最后请A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练习结束后,让B同学表达自己的两次感受,有同学说,听到他说“你怎么拿了我的钢笔的”的时候,我感到被冤枉,我都想揍他一顿。当我听到“如果你用钢笔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一声,我会更加愿意让你用的”,时候,我的心又弱了。再做这个活动时,前面为什么说三遍,而且由轻到重?因为声音大三次叠加,能激发让对方的情绪,感触更深。最后平和说一遍,对方就能接受。说明带有负面情绪会阻挡人之间的交流,平和的语气说话对方就会渗入自己的心里。

最后,我们让学生练习使用“如果……就……”给反馈,学生们能够平和地接受对方的建议。

(二)采访中突破与陌生人的交流障碍

采访是服务学习课程中很受学生喜欢的一件事情。当老师说:“一会儿我们就要出去采访其他同学了,最好是不认识的人”,只听说:“啊!是真的吗?”他们有些惊讶、兴奋和恐慌的。

采访是在下课活动的时候进行的,有学生说:“本来我们还不是很害怕,但当我们采访的时候,周围很多人会围聚上来,就好像我们是真正的记者,挺恐惧

的”;也有学生说,当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就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这样就顺利开始了;也有的学生说对方发现他们就赶紧跑开了。

采访之后,我们也和学生聊了一些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害怕、激动、兴奋、担心、紧张”等很多的情绪。

害怕什么?害怕别人拒绝我。

激动什么?激动得这是第一次做这个事。

紧张什么?不知道该怎么问别人。

担心什么?担心二年级的小朋友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我回应说:“我们采访他们,对方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用担心。”看来学生对考试中的回答问题还是有些阴影的。但也能看到她可以为对方着想。

采访过程中,每个学生所面对的情况还是挺不同的,每个人的内心状态和应对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就去挑战不熟悉的人,有的学生找了熟人,我发现两个女孩子,到教室外面转了三次,又返回来,不敢去。总之,学生费了好大的劲才突破的自己的局限。采访过程对学生内心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后来我亲自跟随着两个女孩子去采访。(图6)穿校服带发卡的女生选定了二年级三个正在玩的男孩子,她总是想跟他们搭话,但小男孩子玩的开心,没有注意到她。我鼓励她找另一个有点没事干的小朋友试一试,那个孩子跑开了。我看到她的眉头紧皱,

怯生生的。我继续为她寻找目标,终于但后来,她看到一个有点无聊的小男孩子就走上去打招呼了,才开始了采访。

(图7)穿红色上衣的女孩子刚开始锁定两个胳膊拉着胳膊在走路的女孩子前面,那两个女孩子害怕地跑开了,显然她有些失落。我鼓励她再找下一位,身边正在玩的五年级女孩子挺有意愿的,我鼓励她先打招呼,看到她鼓足了劲,但那句话“同学,你好!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最终没有说出来,她低着头不敢看抬眼看对方。我能感受到她那种话到喉咙说不出的感觉。

这个过程让我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里,可能没有人教过她如何跟陌生人打招呼,看到如何打开话题所面临的困难。这个过程也让我看到,在没有固定的采访对象的情况下采访难度更大,帮助学生学生学习选择采访对象也是必要的一个学习。

我也想起我对自己女儿小时候的社交培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家里来了客人,有的家长就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说:“这是你叔叔,问叔叔好,给叔叔搬个凳子坐等等……”我自己以前就没有这样的习惯。这方面学习是需要在家里完成的,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三)艺术对学生的滋养

² 垃圾袋风波

为了了解各种零食的营养成分,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吃过零食的垃圾袋,学习目标是从垃圾袋上看营养成分的信息。当把垃圾袋发给学生后,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所想的去观看垃圾袋上的营养成分信息,而是对垃圾袋里装的什

么食物,什么味道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去闻袋子里的味道(其实是方便面袋是刚把面取出来的袋子)。这种状态使得课程没法进行下去。我们分析了原因,觉得是食物的诱惑力和袋子上的图案远比袋子上的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如果想要实现上述的学习目标,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吃的零食的袋子收集起来,做成手工的拼图,然后再去了解信息。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吃的诱惑,还创作了美丽的手工。(如图8)

到第二个班上的时候,我们换用便签纸写出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并按照可适量吃、限量吃、可多吃来分类。学生的兴趣大增,不但完成了分类任务,还制作了造型。

² 有创意的海报

调查了其他班的饮食情况后,学生发现跟自己班的情况基本一样,我们选用了海报的宣传方式。

学生的创造性还是很厉害的,就拿营养金子塔那张图,学生们剪出了好多种形状,令我大开眼界。(如图9中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所有的学生中,我发现了4班的一个女生很特别。其他同学都是在每一篇小文章的形状上剪出各种样子,唯独她打破了文章的内容,把文章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还把营养金子塔中的小图画剪下来,当做小贴画贴在板报

中。(如图10所示),蓝色的部分内容是蛋白质缺乏会给身体带来什么,黄色的部分是哪些食物可以补充蛋白质,这本来是在两个小短文中的。这个学生打破了这个小短文,重新组成一篇新的文章,很有胆量的一个学生。

说到这个学生,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想提一个什么建议或想问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因为很多同学在说话,我就没有给她机会说话,还误解她上课乱讲话。后来,我发现好像我误解她了。下课的时候在走廊里碰到她,给她道了个歉,也仔细听了她想说什么。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很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次的有胆量的行动是不是和之前的事情有关系呢?

(四)小组合作中的互相协作

在学生的反馈表中,我们提了“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为什么?”百分

之九十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有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学生1:喜欢,因为小组讨论时,别人会把你不知道的说出来,你就比以前懂得多了。

学生2:喜欢,因为可以听到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3:喜欢,因为每个人说一些后,这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多了。

学生4:喜欢,当我们有一个问题不会时,大家可以一起想答案。

学生5:不喜欢,因为太吵了。

学生6:不喜欢,因为老是一个人写,以为自己的组长。

喜欢的同学认为小组合作给自己带来正面积极帮助,不喜欢的同学主要是因为小组里有人掌控了小组的权利,或者有的学生不参与小组活动,而带来小组学习秩序不好,因而造成学习效果不好。这种情况需要老师给予小组一些指导,比如制定好轮流的规则,或者老师在小组内容直接示范带领小组有秩序的进行。

在做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和维生素c使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中,学生轮流有序的合作保障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图11)

经验与反思

如何引导全班讨论

上课时,经常需要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对老师来说,主持一场班级讨论是比较困难的。它涉及到讨论的目的、问题设计、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对讨论话题所拥有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反应能力。

1、讨论的目的

讨论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的,比如:当我们发现课堂上有一件突发的事件而引发了学生不满的情绪,那我们需要首先舒缓学生的情绪,然后讨论下一次

遇到同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应对。那应对就是目的。

如果我们是想让学生从已知的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我们就需要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开始,通过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找到契机切入。比如:在学习《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一课时,我们先问学生:“人不吃东西可以吗?”(这是生活常识)当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有学生说:“不吃东西会饿死的”,有学生说:“不吃东西,就会很瘦、长不高,没力气”,也有学生说:“不吃东西,就会缺乏维生素,会记忆力不好,”也有学生风趣地引用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所以,老师需要引导说:“那是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能这么有威力可以使人活下来?”。从学生的自由交谈中引出“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是这次讨论需要达到的目的。

2、提问中的词语表达要准确

词语表达不准确会影响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而产生误解。像上面的例子如果这样引导,“是什么东西这么厉害可以使人不死?”,用”东西”这个词语很可能让学生想到的是“食物”,因为“食物”是形象的,“营养元素”是抽象的。学生更容易想到形象的。

另外,我们在上《身体缺乏营养物质导致的症状》,为了引导学生说出一下症状,我们问:“身体缺乏营养物质会怎样呢(或者什么表现)?”学生回答说“会生病”,学生的回答很笼统。后来还是一个学生的发言提醒了我,她说:“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腿疼的症状”。她用了“症状”这个词,我觉得表达比较准确。所以,问题这样说,“缺乏各种营养素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比较好。学生的答案如果离我们的目的有差异,一定是我们的问题让学生理解产生了歧义。如果实在表示不清楚,可以用举例的形式。

3、问题中的疑问词的选择

我们太习惯使用“为什么”这个疑问词,但有些时候是不恰当的。“为什么”是在探索事物发生的原因的。我忘记了课堂中案例的细节,大概的意思是说,比如,有同学说“缺乏蛋白质会使人浑身无力。”如果追问说:“为什么?”是需要解释蛋白质在人体组成和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对小学生来来说内容太深了。如果追问说:“在你们平时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容易导致人缺乏呢?”就指向了“饭菜中缺乏含蛋白质的食物或者偏食少吃了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于提问时使用怎样的疑问词,和目的有关系,也和提问带来的结果有关系。

还记得去年沈旭给我们培训的时候,耿老师有一个困惑,说当自己给女儿讲《亲爱小鱼》的故事时,故事中小鱼和猫接吻,女儿说:“这是不可能的,猫就把小鱼吃了”。她就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讨论了。后来沈旭说:“可以问女儿,在什么情况下猫是不吃鱼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发展了孩子的多元思维能力。

所以,疑问词还是挺重要的。

4、问题设计层次

我们经常使用问题引导讨论,那“问题”本身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问题是不是一个有价值讨论的问题。如果是有价值讨论的问题,还需要一些基础问题作为铺垫。

在看完《缺乏蛋白质身体表现的症状》这个视频后,我们想请学生们结合视频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平时饮食状况,谈谈自己是否可能存在缺乏蛋白质现象?

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并写在纸条上发到小组里讨论:

(1)视频中说以前由于食物不够,缺乏蛋白质的人比较多,现在人们大鱼

大肉地吃,还缺乏蛋白质吗?视频中是怎样说的?

(2)结合你平时的饮食和上节课的统计情况,想一想自己缺不缺蛋白质,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我在小组里巡视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看不懂问题。我立即请小组讨论停下来,进行全班讨论,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为什么不明白。第一个问题显然可以直接回答,现在人缺少蛋白质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的不均衡。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困难在于没有给学生讨论的路径,从哪些方面来比较。可能需要一些铺垫的问题,比如:

①你们每天是不是大鱼大肉地吃?

②你们一般一周吃几次鸡蛋和肉?几种肉?

③你觉得吃鸡蛋和肉的数量够不够?种类多不多?

④你认为我们的饮食中缺少蛋白质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是把视频中的话题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状况联接起来,问题‚是从学生的生活具体事件开始的,学生就可以回答上来。问题ƒ是对问题‚的抽象,问题④是总结提升,我们平时的饮食主要是由于食用含蛋白质食物数量不足,种类也不多形成的。

这个讨论的过程,再一次让我意识到,希望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铺垫路径,路径就是使得学生能够联系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另外,就是自己要清晰希望讨论达到怎样的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是希望学生能从前面的学习和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分析自己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的缺乏。再有,就是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明显看到第一个问题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它只是能澄清对内容的理解。第二个问题设计缺乏层次。

5、学生的兴趣

讨论的话题学生是否感兴趣,还是看它是不是接近学生的生活。记得在讨论零食的概念时,学生就很有兴趣谈,角度也比较多。

什么是零食?

学生A说:“零食就是那些死鸡死猪做成的”(原材料,认识可能来源于网络或者其他科目的学习)

老师说:“你认为零食的原材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是吗?”

学生B说:“零食对人体有害”(判断零食的性质)

老师说:“为什么呢?”

学生B说:“因为里面含有添加剂”(理由,来源于科学课的学习)

学生C说:“汽水(零食的一种)是用尿做成的”老师说:“谁告诉你的?”

学生C说:“我奶奶告诉我的”(大人告诉给孩子的经验,不是事实)

学生D说:“我们饿的时候可以吃零食”

老师说:“你认为零食还是对人体有好处的是吗?

在讨论缺乏营养素,身体会有什么症状,这可能是医生更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小学生目前阶段喜欢的话题,所以,学生的兴趣没有零食这么有吸引力。

6、老师对讨论话题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主持好一场精彩的讨论,需要老师对相关话题有丰富的了解,这学期我觉得在跟学生讨论零食的时候,讨论的气氛是最好的?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是因为我对零食这个话题是研究过的。学生说出一个信息,我都能很快把它纳入到的我知识体系中,明白他说的属于结果

的哪个部分。

再比如,食物的营养成分种类、哪些食物中含有哪种成分、各种成分的用途是什么? 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清晰了,和学生讨论时才能做到灵活把控,讨论自如。(如图12)

综上所述,引导讨论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要把学生带往哪里;其二需要清楚表述问题(词语和疑问词);其三是需要设计问题的层次;其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话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其四,老师掌握关于此话题的丰富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困惑

1、记录表格如何设计

教授设计记录工具这这节课,欣悦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也跟我想的一样。先给学生看一些表格,然后从这些表格中提炼一些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来设计表格。假如从时间表、课程表这些表格,怎么提炼?提炼什么呢?我知道这种思维过程是对的,先归纳再演绎。但是具体不知道怎么操作。

2、如何处理统计结果

这次《营养饮食健康》课学生记录下自己平时吃的食物。在统计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统计什么?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我们是统计这一周期里,分别吃了多少次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这样的统计能反应饮食的营养问题吗?有一些,但不充分,因为吃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吃的数量该怎样统计呢?这个环节确实让我们犯难了。后来,我们想到营养金子

塔中有每天吃的食物的分数(也就是比例)。怎么样才能算出每顿饭的份数呢?后来我们分析了学生们每天吃的食物的数量,根据多少制定了相应的份数。比如,一个馒头为一份含糖类食物,一盘白菜算作一份含维生素的食物,两种相配的菜看主要的原材料是什么,就算含有什么营养成分的。这样的处理有点不准确,但查了很多资料,资料上都使用“多少克”,太理性。不知道怎么处理是合理的?

统计结果出来后,跟什么标准比对,才能说明它吃得不合理呢?好像只有和食物均衡金子塔相比。如果要和食物均衡金字塔相比,又该怎么比呢? 我们统计之后,让学生做的是条形统计图,但食物金子塔是三角型的和圆饼图。 (如图13)

怎么通过图形对比呢?还真让人犯难。我们还尝试了把条形统计图变成圆图,但是困难是四年级学生还不会给圆划分等分。最后想到了根据食物金子塔中的比例在图中标出多少,但不知道是否恰当?(图14中划斜线部分表示多了或者了这是后来想到的,上课时没有用)所以,这个环节遇到的两大问题:第一,如何把吃的食物量化,第二,如何做比对?

3、课程规划中的纠结

² 应该更感性还是理性?

在这次的课程中,学生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然后统计分析,这样更客观反映自己的情况。但是感觉比较枯燥,如果学生写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然后统计,感觉更有兴趣,但是不能客观反映饮食情况?我看到《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中,采访提纲上的问题,关于感性问题更多一些,就那零食来说 ,比如会问:你喜欢吃哪种零食?你会经常买路边摊上的食品吗?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该怎样平衡呢?

² 是纵向深入还是横面铺开?

在这次课程中,感觉新的知识补充不够。亦欣在反馈中也提到说,可以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等。那为什么了解?和了解自己的饮食状况有什么关系?解决怎样的问题?对于课程设计应该纵向深入呢?还是横向铺开?纵向感觉知识面狭窄,横向铺开可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宽一些。

这是第三次上这个课了,由原来的课程方向迷茫到现在的规划清晰了很多。考虑在四年级上,是因为之前在新兴五年级上时,发现学生已经在四年级学过相关知识,但这次又有新的思考和问题出现(像上述的困惑),只能说越来越好,

但没有最好。这是这次课的感受!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