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6课 了解零食中的营养物质

在朗诵《合理膳食营养歌》的拍打节奏声中,我们开始了零食中的营养探索之旅。

我们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前面学过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然后和学生一起回想上节课统计中发现平时饮食中主要缺少的三类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缺少了这些营养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不适呢?

通过看视频,学生了解到了缺乏蛋白质可能会导致全身无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现象。视频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五六十年代,一个人由于全身无力去医院检查,没查出什么病,最后喝了一段时间的豆浆就好了。。我也讲了自己曾经一段时间掉头发、气短出汗,后来每天吃一个鸡蛋调养好了。这说明可能都是由于缺乏蛋白质导致的。之后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以前人们主要是缺乏食物引起的营养不良,现在人们大鱼大肉吃,还缺乏蛋白质吗?”专家解释说,现在人们主要是各种蛋白质的不均衡引起的营养不良。

l 讨论中问题设计的层次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们想请学生们结合视频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平时饮食状况谈谈自己可能缺乏蛋白质的状况是怎样的?

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并写在纸条上发到小组里讨论:

(1)视频中说以前由于食物不够,缺乏蛋白质的人比较多,现在人们大鱼大肉地吃,还缺乏蛋白质吗?视频中是怎样说的?

(2)结合你平时的饮食和上节课的统计情况,想一想自己缺不缺蛋白质,原因是什么?

当我在小组里巡视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看不懂问题。我立即请小组讨论停下来,进行全班讨论,这样我就可以了解到学生为什么不明白。第一个问题显然可以直接回答,现在人缺少蛋白质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的不均衡。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困难在于没有给学生讨论的路径,从哪些方面来比较。可能需要一些铺垫的问题,比如:

①你们每天是不是大鱼大肉地吃?

②你们一般一周吃几次鸡蛋和肉?几种肉?

③你觉得吃鸡蛋和肉的数量够不够?种类多不多?

④你认为我们的饮食中缺少蛋白质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是把视频中的话题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状况联接起来,问题‚是从学生的生活具体事件开始的,学生就可以回答上来。问题ƒ是对问题‚的抽象,问题④是总结提升,我们平时的饮食主要是由于食用含蛋白质食物数量不足,种类也不多形成的。

这个讨论的过程,再一次让我意识到,希望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铺垫路径,

路径就是使得学生能够联系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另外,就是自己要清晰希望讨论达到怎样的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是希望学生能从前面的学习和视频中学到的知识,分析自己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的缺乏。再有,就是讨论的 问题是否有价值,明显看到第一个问题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它只是能澄清对内容的理解。

l 阅读方法的学习

在了解矿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的时候,我们用了从资料中找关键词的方法,填在一张图表中。

这篇文章比较简单,我们想很快就过去了。但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无从下手,后来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困难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方法的使用。这次我们使用了一种图示的方法,请学生找到关键词填进去。课后讨论时,我们也在分析思考,这种方法对学生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如果从三维目标来说,这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从儿童认知来说,可以发展学生的大脑的另外一种连接。学生平时阅读找关键词可能主要是在关键词下面划线的方法。

学生被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清楚表达给学生指令,看到图中的信息,你知道要做什么吗?可能也不知道。一方面需要给学生做示范,确保学生理解了操作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需要给出明确的指令, 比如:“请在文章找出表示缺乏钙的症状的词语,并填写在方框内”。

在后面的班级上的时候,我们会共读第一段,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填在方框里填缺钙的表现的词语。然后学生读第二段,在圆形里填缺铁的表现的词语。

l 跟着学生兴趣走

第一部分学习了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会给人身体带来怎样的不适。第二部分的教学是围绕“零食”对人体健康是好是坏。希望可以了解学生的零食使用情况,和学生讨论零食的概念以及所含营养状况,以及如何选择零食。

为了了解学生吃零食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有5个问题,有3个是和零食有关的,其余2个是关于饮食习惯的。没有想到第一个班上的时候,第一个环节的调查就出现问题了。因为统计过程花了超过20分钟的时间,显然目标是不合理的(不应该设计饮食习惯的那2个问题)。第二个班上的时候,我们想只统计跟我们这节课比较相关的,比如平时吃什么样的零食。可是在学生填问卷的时候,好几个同学就举手问:“老师,方面便(鲜奶、面包)算不算零食?”我们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对零食的概念产生疑惑,有讨论的欲望。我果断决定放弃其他的调查,让学生讨论零食的概念,即什么是零食?

学生A说:“零食就是那些死鸡死猪做成的”(原材料)

老师说:“你认为零食的原材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是吗?”

学生B说:“零食对人体有害”(判断零食的性质)

老师说:“为什么呢?”

学生B说:“因为里面含有添加剂”(理由)

学生C说:“汽水(零食的一种)是用尿做成的”老师说:“谁告诉你的?”

学生C说:“我奶奶告诉我的”(大人交给孩子的经验)

学生D说:“我们饿的时候可以吃零食”

老师说:“你认为零食还是对人体有好处的是吗?”

……

学生从零食的材料来源、生产过程、对人体的作用等方面来阐述了零食,但并没有给出零食的概念,老师告诉学生《中国儿童零食消费指南》中提出:“零食就是在正餐之外,食用的一些食物”不包括水。

这个过程能顺利地做出调整,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假设老师对零食的很多方面是不知道的,也难以带领学生讨论,也就不能做成这个调整。

l 学习目标与方法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平时所吃的零食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第一个班上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些零食的袋子,从袋子上的营养成分表中查看营养成分含量。当袋子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大家关心的并不是上面的营养成分表,而是开始讨论这里面装的什么零食,零食是刚吃掉的,还是吃掉很久了,甚至有的学生都想舔一下袋子里面,品尝遗留的味道…… 教室里不断发出吵闹声和袋子的揉搓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零食的样子味道远比营养有趣,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吃过的零食袋子保管起来使用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ta们已经体验了吃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是学习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性是不够的。光看营养成分没有太大的趣味。如果能够把营养成分表剪下来,拼出个什么东西,那么学习就变得丰富起来,兴趣也就可能有了。

在后面的几个班级上的时候,我们去掉了观察零食袋子上的营养成份这个学习目标,变成了解哪些零食是可以多吃的,哪些适量吃,哪些少吃。

所以,我们请每个小组写出自己的平时喜欢吃的10中零食。按照可经常吃、适量吃和少吃分为三类。然后阅读相关资料后,再重新分类。

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很高,每个人都想拿便签纸,小组里出现了争夺的现象。发现这个情况后,我给了三种小组工作的方法:第一种:小组一支笔,学生轮流写;第二种方法:每个人一支笔,大家分别写,写好放到中间,不能重复;第三种方法:一个人写,其他人想。选择了方法后,开始动手写。

写完后,按照“可经常吃、适量吃和少吃”自己分类,有的小组完成得早,还把便签纸编成了一个有趣的图案。

分完之后,大家阅读了有关零食如何选择的短文,并对自己的分类开始纠正。这个过程有的小组根据资料纠正得很好,有的小组还有一些分类还需要商榷。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