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 春节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工作,仍然从两个层面开展:课程探索和教师成长。课程探索以赵志雄个人的 语文教学和雷山小学茶文化课程为主,教师成长则以俱乐部活动为主,主要包括俱乐部制度 建设、巴林特小组、阅读小组以及外出学习等交流学习活动。

语文课

总体情况 本学期,教学重点仍然是学生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另外,也计 划通过阅读和写作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

学生对阅读保持了较高的兴趣。超过 80%的学生建立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并对阅读始 终保持了较高的兴趣。本学期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超过每人 10 本书。而且学生的兴趣点分布 比较均衡,历史、童话、科普等,他们都有所涉猎。超过一半的学生建立起阅读长篇故事(10 万字以上)的习惯。唯一不足的是,大部分学生热衷于个人阅读,但缺少与人分享阅读体验 和收获的意识。

写作兴趣、写作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通过对“每日一句”的坚持和平时的作 文训练,学生对记录日常生活的兴趣逐 步提升,写作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语 句也更为通畅和规范。大部分学生能够 准确地表达所见所闻。不足的是,部分 学生整篇文章的写作能力不高。有一半 左右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结构完整的文 章写作;另一半的学生对文章结构缺乏构建和把握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协助下,修改 2-3 次 才能完成。

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有所提升,但进步不明显。六年级生字词学习量较少, 通过生字学习带动已学字词的书写与运用,学生的字词量有所提升。大部分学生的拼音也基 本过关,可以进行普通汉字拼音的拼读和拼写。少部分(1/4 左右)学生的拼音的拼写仍有 一定困难,多音节拼音出错率较高。平时的单元检测也可以看出,学生比较薄弱的还是基础 知识方面。(单元检测,平时全班平均分 60 分上下,高出上学期 4-5 分。及格人数比上学期 增加 2-3 人;但期末测试不理想,平均分为 54.4 分,25 人中有 12 人及格,低于平时的成绩。)

教学经验与技术的梳理与总结 本学期计划重点探索在戏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同时进一步探索比较阅读(原为 课文 1+1)、批注式阅读以及“每日一句”(写作训练)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但是本学期但只有第一、二单元的某些课文故事性较强。可以让学生表演的课文比较少。 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计划做了调整,重点转向“辩论会”和“每日一句”, 同时延续对课文 1+1、批注式阅读、绘画在学习中的应用这几种教学方式的探索。

(1) 戏剧的应用 第一次让学生表演戏剧是在学习《大卫》这篇课文时。 《大卫》是第一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圣经》里的人物传说改编的。新学期 开始,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我没有设定过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改编剧本, 只是要学生把故事演出来,让他们享受表演的乐趣。这一次,男生的兴趣比较高。由于 故事简单,台词量少,他们表演的比较投入。比较成功地演绎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使用戏剧是学习 《购买奇迹》这篇文章。这是 第二单元的一篇补充阅读文 章。

第二单元学习结束后,我 让学生自由结组,从本单元学 习的文章中选一篇故事改编 成剧本,表演出来。结果一共 三组,有两组选的是《购买奇 迹》,另外一组选的是《王安石的故事》,但这一组后来放弃了。 通过这两次训练,学生的剧本编写有所进步:(1)旁白减少,学生自己编写的对话 明显增加;(2)台词编写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3)语言更为规范、流畅。 戏剧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本学期在这一教学方式探索上投入时间不够,还 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  拿着书或本子演。这是尝试戏剧表演这种学习方式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把所 有的台词都背下来,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任务,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也会消磨掉 他们一部分的兴趣。所以,我只要求台词少的角色背下来,主要角色一直都需要拿 着台词演,影响了表演的真实性,也会造成表演的不连贯。 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与上学期的《斯巴达克》《将相和》等故事性内容相比,这 次的主题和内容都比较“严肃”,情节性和故事性不高。大部分学生报名时积极性 很高,但要认真讨论人物身份和立场,开始写发言稿时,他们的兴致就有所降低。 个别学生只对现场辩论感兴趣,而不去参与发言稿的讨论。  奖项的设置。本学期设置了最佳表演奖、最佳剧本改编奖、最佳团队奖,而且也制 定了详细的评分规则,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 性。但是我没有提供奖品,否则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2) 两次辩论会 学生在学习第二、三单元时慢慢进入一个明显的学习兴奋期。通过阅读、看视频等, 他们对科学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趁机组织了二次辩论会:促进学生对科普文章的 阅读之外,重点培养他们初步的理性思维。 第一次是一场模拟的“辩论会”。本学期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诚信与规则”。我把 一篇微信文章作为比较阅读的选文发给学生。学生很有兴趣,于是以这篇文章为蓝本, 让学生进行了一场社区会议的模拟辩论。详情见《模拟社区会议》。 第二次是一次真正的辩论会。学习《种瓜得豆》一课时,学生对转基因技术很感兴 趣。我准备了 5 篇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于利”这个主题进行辩论。详情见《试试这样教语文(3):种瓜得豆》,或微信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A1MDgxMQ==&mid=2651896469&idx=1 &sn=cf912da2c9adf9a25602286fc82152f4&scene=1&srcid=0813cze91vWbYvYXjVAcfmu Q&pass_ticket=SJ7F%2BO6ExQo6O4bsQp%2Bg92y9qR9GTN5qnKXd%2BDQKNk0%2F ksDzdYDYoRv2%2F4vGsIQk#rd

(3) 每日一句 “每日一句”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探索过程,我一度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郝 堂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开始并未作为重点探索予以专门记录和整理。但在坚持了 一个学年之后,学生写作意识、习惯和能力均有明显进步。 教学过程的梳理和总结见《试试这样教语文(4):每日一句》(上、下篇), 或见以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Q4MTI5Mg==&mid=2650388036&i dx=1&sn=1bb21033283c24cd1d4ab8789e56517c&scene=1&srcid=0509GbllQZTJpZQ ESb5uGgkh&pass_ticket=d7r1uz4GQ%2Bq7Q8Q3ptsiuTZw6RzPRWtV1EjiZyNlGYu O6wbx7ka0r5QgBkDWMPQr#rd

(4) 比较阅读(课文 1+1) 本学期,配合语文课文,继续选配补充的阅读文章,共补充阅读文章 19 篇, 古诗词 6 首,现代诗 1 首。补充文章会引导学生做批注、练习,以及与相对应 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本学期更多是围绕单元主题选配文章,而不是针对每一篇课文一对一选配。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选配文章更切合单元主题,弥补课文选材的不足,更有 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拓展了选文的范围和自由度,降低了选择的难度。 同时,配合选文练习,加重了字词理解和拼音的练习。使基础差的学生有 更多机会积累自己的字词量,练习拼音的读写。 不足之处,是对诗歌有所忽略。尤其是现代诗,我也只补充了 1 首,但学 生很喜欢。与课文中的诗歌比较阅读,他们有很多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比较阅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批注式阅读、辩论会等形式的 配合下,学生可以初步进行深度阅读,对文本信息的敏感度和理解度均有加强。

(5) 批注式学习 本学期,批注式学习基本 延续了上学期的模式。学生写 出的批注更为丰富和详细。而利用批注,他们对课文的自主 阅读和理解也进一步提升。课 上讲解、讨论时间进一步缩短。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 篇课文时,我把学生做的批注 按照课文故事的发生顺序排列 起来,用投影仪打出来在课上 和他们分享讨论。此时不用过 多讨论或解释,只须分享批注 中的不同和差异。学生已经用 批注把故事的主题体会、阐释 得很清楚、很到位了。

(6) 绘画的应用 本学期尝试并整理了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共有 4 次用到这种教学方式 (上学期有 3 次)。详细的总结请见《试试这样教语文(5):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 用》或见此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Q4MTI5Mg==&mid=2650388118&i dx=1&sn=afaa41fa6cc64880d02f45cecbf8f9c0&scene=1&srcid=0809yuamMWDV1zb wRM6ZVjL4&pass_ticket=d7r1uz4GQ%2Bq7Q8Q3ptsiuTZw6RzPRWtV1EjiZyNlGY uO6wbx7ka0r5QgBkDWMPQr#rd。

 

小结: 这几种教学方式,都围绕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展开。每日 一句、批注式阅读和比较阅读,持续时间较长,每日一句坚持了两年、批注式阅 读和比较阅读均持续了一年,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效果较为明显。绘画和戏剧教学,均是根据课文内容,适时第穿插到教学过程中, 使用的次数和频率较低,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提升学习兴趣方面,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并不显著(很多时候是和其他教学方法一起起作用的)。

 

阅读课

除了语文课里的阅读 1+1 之外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之外,阅读课/活动主要通过以下 三种方式开展:

师生共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这是一本长篇带有魔幻色彩的童话,内容较 多。师生共读从上个学期开始,本学期继续剩下的一半。利用每周两节的阅读 课开展。以老师朗读为主,同时会留机会给学生朗读:朗读过程中会在适当的 时候停下来,和学生就童话内容进行讨论;表现好的学生或者回答问题答对的 学生可得到朗读的机会;每个学生每次读 1-2 页。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内容比较复 杂,故事情节和涉及的人物都比较多, 所以进度较慢,直到期末才读完。但通 过共读、讨论,使学生对人生、命运等 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对有些哲理他们还是似懂非懂,但对复 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自主阅读。郝堂小学的学生可以在学校 图书室、社区图书馆、岸芷轩借阅图书。 同时我自己也会选购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供他们借阅。

读书分享会。每周一次,学生会自主报名分享自己的本周阅读的书籍。每周阅 读课安排 10—15 分钟,2-3 名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他们会从以下几 点介绍:书籍封面、基本内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和自己的读书收获。通过这 种方式,学生的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慢慢地,他们还学会了主 动地进行互动、制造悬念等。 如开头所述,大部分学生对阅读一直保有较高的兴趣。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一直视 读书为乐趣。配合语文课,他们的阅读量和阅读理解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茶文化课程

学习内容及效果

本学期,茶文化课程进行了三个板块的内容:茶与茶人、采茶制茶、茶与艺术(包括 茶诗欣赏、茶歌、茶舞等)。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明显:

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PABAP///wAAACH5BAEKAAAALAAAAAABAAEAAAICRAEAOw==

 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茶文化课程在很多环节都设计有各种与人沟通、自我表达的 内容,尤其是参观茶园、采茶、卖茶、学习成果展示等环节,同时,鼓励学生表 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 的自信心普遍有所提升,语言表达 能力也有提高。

 学习意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的意 识明显增强,学生通过观察、访问、 体验、总结,对如何在生活实践中 学习掌握了较为明确的概念和方法。

 茶文化知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更为丰富,包括茶艺、茶叶的种类与识别、 茶的植物学特征、茶与生活的关系等,而且了解的途径除了知识性学习,更多是 实践和体验。

下个学年学生将升入六年级,雷山小学决定继续在这一届学生中开展茶文化课程。以 下几个方面则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

 乡土认同。学生对茶有了比较丰富的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喜欢、好 奇、欣赏。但还缺乏与家乡(人、生活和自然)更为深刻的情感联系。需要在下 一学年进一步强化这一点。

 合作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合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包括倾听、接 纳别人的观点、情绪表达等方面,还须进一步地进行更为细致的训练。

 信息整理与书面表达能力。本学期,学生进一步学习锻炼了信息整理、写作的能 力,但整体表达能力提高不明显,尤其是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方面仍有提高空间。

教师团队

本学期开始,李娟老师作为主课教师开始承担更多,包括查找资料、准备备课方案、 上课等都以她为主。雷山小学其他两位老师逐步淡出茶文化课程团队。刘新校长继续负责外 围事务协调,并全程跟进课程。赵志雄更多负责课程总体方向的把握、课程内容及设计思路 建议、跟进课程实施过程并提供课程反思意见。 在大家互相配合下,课程基本顺利开展。不足之处是教师团队不够稳定,虽有分工, 但各个教师负责程度不同,影响了教研及课程的规范性。另外,学校独立开展课程的能力还 有所欠缺,有时过于依赖赵志雄的意见。李娟老师热情很高,但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未充分激 发出来。

课程开发进展

本学期,课程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 课程总体框架更为清晰。课程总体框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 理念等方面表述更为清晰、明确。详 见《茶文化课程概述》。

 课程内容更为充实、明确。每一课程 板块的内容更为清晰,在上学期的基 础上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与课程相 关的资料和记录也有所丰富。

 教学手法更为灵活多样。视频、绘画、 讲解、参观访问、演讲、知识竞赛、 包饺子、线上远程交流……,本学期 带领学生的手法更为丰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更为自由和开发,同时把 室内和户外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还有待提高的:

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也是茶文化课程探索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仍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课程已确立比较明确的评价原则(不以知识性学习为导向,重点评价学生能 力和情感发展;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分层评价等),但 缺乏制定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有效的评价方式。

 备课过程:本学期,备课较上学期有所 规范,但仍存在备课仓促、不及时的情 况。

 资料整理:本学期课程内容、教学方式 都更为丰富,但缺乏即时记录和整理, 尤其是课程即时生成的内容。雷山小学 需要在课程教师团队上做出改进,有专 人负责,并能持续跟进。

 对外交流。茶文化课程以具备自己的课 程框架和特色。但与从外界吸收、借鉴 的内容很少,这对自身是一个限制。学 校可适当走出去,多与类似的课程开发 实践团队切磋、交流。 4 月份,RCEF 执行理事和孙会苗老 师的到来,与雷山小学师生交流,为茶 文化课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建议, 落实到课程之中的有: 用问题归类框架对学生提问能力 进行分析;这一点提高了老师们对 问题和提问能力的专业认识。 与永济的学生进行视频连线,开展 远程课程交流。这是第一次尝试, 学生们非常兴奋。虽然沟通的内容 和效果并不理想,但锻炼了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 习兴趣。

乡村教师俱乐部

1. 制度建设 本学期,教师俱乐部有两位新成员加入,持续参加活动的核心成员有 8-10 人。制度建 设是本学期俱乐部工作的重点。 首先完善确立阅读小组购书流程,购书流程方案在上个学期确立,本学期开始正式实施。 购书过程中,有两位老师因为不够重视,错过了提交购书名单的时间,未能参与购书。 虽然因此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但也让老师们意识到了阅读小组坚持规范的决心,以及不遵守 规范带来的后果。后来,经会议解释说明,他们最终接受了规范带来的变化。 其次,人员分工更明确。张瑞为阅读小组组长,负责活动召集、小组组织工作整体推进。 李娟为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入库登记、借阅登记、日常整理等;赵志雄提供专业支持。 同时,俱乐部把与阅读小组相关的工作事项共同纳入俱乐部会员制度。包括:主持阅读 小组活动、会议记录、图书管理、购书管理等工作等。参与这些工作的老师均可享受会员积 分制带来的权益。

2. 阅读小组 阅读小组内对阅读课程交流较多的是张瑞、李娟和赵志雄。李娟和张瑞的阅读课都 以一年级绘本课为主,同时带领学生开展日有所诵。 雷山小学一年级绘本阅读每周一节,经过一年的摸索,已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模式。 现在李娟老师会先把故事讲一遍,再带着学生一起读绘本,然后再把书发给学生,让学 生在小组内阅读。此外,李娟老师还会利用零散时间为学生朗读《木偶奇遇记》《安徒 生童话》等。同时,通过调整不同形式的阅读顺序,较好地解决了课堂秩序的问题。 兰店小学张瑞老师的一年级则是每天下午都有一节阅读课。一学期师生共读绘本 100 本左右。学生阅读量很大,且对阅读兴趣越来越高。 张瑞老师的阅读课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图书,让老师朗读。张 老师在阅读过程中,还会把情绪处理、留守儿童的情感安慰等投入到绘本阅读中去。 本学期新加入的郝堂小学杜娅、王珂两位老师对阅读兴趣都比较高。尤其是杜娅老 师,她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步从过于模式化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摆脱出来。并带领学生开 展起阅读活动。包括每天上课前五分钟与学生共读一本绘本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初 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开始摸索如何引导学生做阅读记录。

3. 巴林特小组 本学期,巴林特小组共进行了 4 次。与上学期相比,参与的老师更能理解人际关系 中隐喻和象征的内涵。“后妈”、“第二个奶奶”等,能够形象地把某个事件过程中人物 角色和相互关系很好地呈现出来,老师们也逐渐理解了这些隐喻的涵义。 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巴林特小组,参与的老师更能进入状态,分享和讨论更有成效。 老师们更能体会他人(报案例者)在某个事件或过程中的感受和所处的状态,能够看清 楚老师自身在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对于如何处理关系也就更明朗。 巴林特小组经过一年的尝试,也让老师们对心理学有更深切的感受和更深刻的认 同。即使在巴林特小组之外,老师们也已经习惯在讨论教学过程中,听取他人的分析和 意见,而不是过快地对人和事下结论。同时,老师们对心理学与个人成长有了全新而深 入的理解。他们再听到有人宣讲相关的内容时,会有更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不只一位 老师表示,经过和陈月老师两年来的学习讨论,他们很难再接受低水平的心理学讲座了。

4. 交流学习 读书会:五月份之后,阅读小组组长张瑞召集大家开始以读书会形式共一本书。共读的 第一本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信息交流:通过微信和面对面的会议,阅读小组分享了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信息,包括 儿童阅读书籍推荐、教师阅读书籍推荐、网络上关于阅读课程的 PPT、课程,以及相关的培 训信息等 外出学习:本学期,共有三次外出学习活动:三月份 3 位老师到河南新密县参加阅读课 程培训、四月份 4 位老师到南京参加亲近母语儿童阅读论坛、7 月份 2 为老师到南京参加亲 近母语儿童阅读研习营。 这三次学习都以开拓视野为 主,通过参加学习,老师们初步了 解了国内比较通行的阅读课的做 法,对学生阅读理论以及教师个人 阅读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能够结 合自己的阅读课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去的内容不多。大部分老师还需要 有更多的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后,才 能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内容。 总的来说,交流学习在形式上仍然有待进一步规范,交流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结合老师 们的需要,聚焦相关主题,并持续下去。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