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试试这样教语文(1):批注式阅读

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阅读和写作越来越重要。郝堂小学六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级一年的阅读体验,阅读兴趣已经很好地被激发起来,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量的积累仍显薄弱。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让两种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来促进他们词汇量的积累。

对我来说,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以课文为基点,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把课外阅读同教材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拓展语文学习方式,围绕课文解读,把批注、美术、戏剧等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利用这些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批注式阅读就是本学期我和学生一起重点摸索尝试的一种学习方式。

批注学习法

批注式学习似乎并不新鲜。我的基本做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阅读课文和其它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发现文章的精彩独到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把自己的感受、观点表达、分享出来。

做批注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关注文本,更认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内容;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和体会,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所以,批注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帮助。

我从五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开始鼓励学生做批注了,但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和他们专门讨论如何做批注。到了六年级,本学期一开始,我就明确要求他们每篇课文的预习都以批注的方式进行,并约定做批注的方式。主要有3种:

  1. 评价式。用【~~~】划出自己有独特感受或感觉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观点写在旁边空白处。

  2. 疑问式。用(_____________)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并留出空白来写问题的答案。

  3. 字词批注。把生字词或重点字词圈出来,并在旁边注音或注释。

【图1】

批注做出来,最重要的是分享。学习每篇课文,我会先就课文主要内容和学生有一个简要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分享批注,深入解读课文。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传阅,比较彼此做出的批注。这个过程,通过别的同学的阅读,讨论,学生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批注。尤其是词句表达上的准确程度,一方面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规范、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之后,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从小组其他同学的批注中选出一条来共同分享。选择的标准,可以是“你认为精彩的批注”,或者“对你有启发,让你有共鸣”,或者“他/她提出了你也想问的问题”,等等。学生分享时,大家围绕批注内容展开讨论,借此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个月后的效果

尝试了1个多月,初见成效。一开始,我也会在班上朗读比较好的批注,为其他学生做出示范。(所以,并不排除有些学生一开始写的批注只是在模仿别人)后来,就以他们互相交流、发现、分享为主了。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了批注规范;对做批注越来越有兴趣;他们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领悟越来越多地呈现了出来。这是我以前所没有看到的:

1. 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是他们写的最多的。开始时,学生表达的感受比较浅显、简单。如图1(《为了五美元的礼物》)第2、3个批注。但也有几个学生很快就能写出比较丰富的感受来。

我会在课前检查他们的批注,选出比较优秀的,在课上朗读,肯定这些出色的批注,并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觉得这些批注做得好。

【图2】

很快,学生们的批注变得丰富起来,他们有了更多、更细致的表达。如图2(《詹天佑》)、图3(《小抄写员》)。尤其是图3《小抄写员》中的批注,表明学生表达的不只是简单、直观的感受,而是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和推断的基础上的。

【图3】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感受。(如图4)这是一个感情丰富,但平时又有些压抑自己的男生写出来。

【图4】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理解、感受到了叙利奥的委屈,同时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真正的阅读不就是需要这样吗?而批注也成了他情感表达的一个渠道。

2.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批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锻炼他们提问题的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体现出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开始,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是知识性的,比如图1的第一个批注。后来,他们可以提出有更丰富的问题了。如图5。

【图5】

【图6】

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其他同学的批注时,让他们把好的问题找出来,并归类:

a.你觉得好玩、有意思的;

b.对你有启发的,比如,能引发你的联想或想象的;

c.你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当然,这样分类似乎有些不够严谨,但我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更多的兴趣和热情。中的“Good”就是他们在阅读别人批注时写的。

3. 和文本对话。

能够写出一些具有对话意识的批注,说明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更高了,是学生产生深入阅读的重要标志。图4就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对话式批注。而下面这个则更是一种典型的对话式批注。

【图7】

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在阅读中会有自己的发现、体会和判断;而且不同学生会展现出不同的阅读风格。而同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自身经验和阅读建立链接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只有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才能被赋予现实的基础,才能发展得更为真切而丰满。

【图8】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学习, 班上有1/3左右的学生能做出很好的批注:每篇课文(或补充文章)都可以做出4条以上批注,对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且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有4-5个学生能平均每次做出7-8条批注(不包括问题和生字词),最多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出超过10条。但也有部分学生,或者没有很好地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或者表达能力比较差,做出来的批注不是很理想,或者很少(每次1-2条)。

无论如何,我相信这是一种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很多学生很快就表现出了表达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先引导学生从以上三种简单的批注做起,养成规范和习惯,再慢慢丰富批注的内容和形式。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发明”属于自己的批注方式,并形成习惯。

但同时,我发现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们选出来分享的批注是没有前后顺序的。所以一开始的分享有些杂乱。于是,我要求学生尽可能按照课文内容的前后顺序选择分享批注。另外,完全依赖于学生的批注来展开课文学习是不够全面的。老师需要在他们的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补充、梳理、总结。

如何引导学生做批注?

并非所有的学生一开始就很会做批注,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只是简单的模仿,并不能深入文章有独特的发现或体会。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进入文本,有所发现。

1. 设定具体的“任务”。

配合学习需要,要求学生做某一内容的批注。比如,A.把精彩的比喻句划出来,在旁边说明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或者说明这个比喻好在哪里。B.把文章中的神态描写画出来,并说明这些句子表明当时人物是什么样的心理或精神状态。C.把描写山海关的形容词画出来,并说一说哪些词最能表现山海关的气势。(如图8所示,页面上房空白处左边的批注,就是要求学生“把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画出来,并说出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有了这个要求,学生自然会更仔细地阅读这段话。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就是右边的那个批注。)

【图9】

2. 师生互动。

本学期,对应于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补充一篇文章,作为阅读资料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读后做批注。针对学生做的批注,我会适当给予他们回应(而不只是批改;如图5),或者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对应他们的感受或观点,给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有时,也会把他们的语文课文拿来,“检查”他的批注。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了解他们做批注的状况,更是对他们阅读体验的肯定,激发他们更多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如图10、11。

【图10】

【图11】

引导学生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很多时候是老师传递过去的。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是否有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否能把阅读同生活相联系?优秀的引导者会让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学生的阅读体验相交融。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受到感染,接收到信息,使自己的感受力、领悟力获得发展。

3. 集体讨论。

补充的阅读材料可以师生互动,但是学生在语文课文上做的批注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不能总是让他们把课本交上来)。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做出来的批注来展开教学,的确经历了一番摸索。

一开始,我从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选出较好的读给其他同学听。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一方面可以就批注内容和学生进行讨论。

后来,我感觉学生能通过批注把很多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一定要把这一点利用起来。于是,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或是同组其他同学的批注。分享时,会和他们讨论:

a. 你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吗?为什么?

b. 你也是这样的感受吗?或者,你的感受是什么?

c. 谁能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批注的讨论,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互相的分享,可以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给他们提供更多理解的视角。让他们知道,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帮助他们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更切身地体会生活的多元和丰富。

另一方面,积极的讨论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肯定,是一种激励。让他们更乐于去做批注,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同时,看别人怎样做批注,会让自己的批注会越来越丰富。

但我仍然感觉会漏掉一些很好的批注。于是,我继续自己的“发明”:把他们做的批注拍照,然后用投影仪打出来,大家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按照课文内容的前后顺序安排学生的批注,和他们从头到尾来讨论一篇文章。

“自然之道”

到本学期下半段,超过一半的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做批注,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观点了。当然他们提出问题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语文课的重点变成了批注的分享、讨论。最后,我干脆直接拿他们的批注来上课了——第23课《自然之道》是一篇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普,讲述人们的自以为是如何导致一场小小的“生态风波”:一群游客为了救一只小海龟,结果葬送了更多小海龟的生命。

我事先确定好教学目标:

1.帮助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自然之道”的涵义;

2.带学生学习积累生字词(具体略);

3.通过批注继续深入阅读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围绕学生的批注而展开。

显然,学生们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他们很多人做出的批注都明显优于之前的。第一课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互相交换阅读彼此的批注,选出自己的喜欢的。

课下时间,我用手机把他们选的拍下来(同时我自己也另外选了一些)。然后,按照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把批注排列好。第二课时,用投影把批注按顺序放出来。一边放,一边跟他们讨论。

每放到一张照片,我都会问:这个(些)批注是谁选出来的?你为什么会选它?说说你的理由。选批注的学生讲完之后,再请写批注的学生站起来,说说他自己的理解。(本来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设计,但是,学生的口语(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够好,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批注的好,但很难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直到我做了示范——以我选出来的批注为例,说明我选择的理由——他们的表现才有所改观。)

然后,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再引导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讨论的内容包括:

A.解答批注中提出的问题,并从他们的问题中引发更多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例如,在解释学生批注中的生字词时,顺便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如,“踌躇”、“争先恐后”,这些都是描写小海龟的词语。再和他们一起解释完词语的意思后(先让学生自己解释或者猜),然后提问:这两个词是描写谁的?什么动作?(“踌躇”表明小海龟是试探性地往外爬,说明他并不确定外面是否安全;“争先恐后”则表明小海龟们确信外面是安全的,所以都兴奋地爬出来,冲向大海。)结果怎样呢?这样,利用学生的批注,既解释了词语,又一起解读了课文内容。

B.就批注中的观点和体会进行讨论。

比如,a.你是否同意批注中的这个观点?或者,你有这个批注里描述的同样感受吗?

例如:有的学生的批注“导游太无情”或“导游真没有同情心”。其实的大部分学生在讨论开始前就已经明白了课文的主题。当问到选批注和做批注的同学时,他们都很快纠正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导游知道不能帮小海龟。

接下来,我们继续联系课文内容:

“那我们来看一看导游前后的反映都是怎样的?”(“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叹”)

再来看一看,“我们”的表现:“焦急”——“震惊”——懊悔。

这样,通过这几个关键词,就和学生一起把故事的过程梳理清楚了。这时候,大家都很自然地明白了什么是“自然之道”,老师只要简单概括即可,不需要过多解释。如图11。

C. 顺便纠正批注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批注格式不规范、错别字、句子意思表述不清等。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很有满足感,因为课堂产出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贡献。我自己也比较轻松,只要组织讨论、把握学习进程,最后总结就基本OK了。(当然,前提是充分熟悉课文,既能“兜”得住学生的问题和观点,也能跟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通过类似这些引导和互相的分享,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做批注方面都有所进步。即使是一些“差生”,他们偶尔也能表现出独特的感受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之前做得好的学生,批注则越来越丰富。他们越来越会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最令人高兴的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和文本越来越亲近了。

“为什么做批注?”

引导学生做批注的初衷之一是培养他们认真阅读的习惯。在进行了两个多月后,有一次发阅读材料,我并未明确要求做批注。结果只有几个学生做了批注。其他学生都没做,包括批注做的好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做批注。结果,有学生反问我:老师,为什么总是要做批注呀?

问问题的是个女生,她的批注就做得很精彩。这个问题出自她口里让我有些吃惊。我印象里她应该是很喜欢做批注,而且能够意识到做批注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于是,我只好明确地告诉他们:

  1. 做批注可以让你读书更认真,印象更深刻,有更多的发现;

  2. 你可以通过批注跟作者对话,让自己有更多思考,有更深切的感受;

  3. 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把句子写得更通顺,更规范(尤其标点符号)。

我以前还真的没有正式地告诉他们批注有这么多好处。也不知道他们能从多大程度上明白我的解释。现在想想,其实应该组织他们来一次讨论:做批注有什么好处?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归纳、总结。

而对于老师来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注意方法和态度。我自己尤其关注以下三点:

1. 必须是真实的表达!

要避免学生产生迎合、应付心理,或是追求造作、矫饰、空洞的表达。这些不论是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对孩子的个人成长,都没有任何好处。有的老师习惯于形式上的规范,比如,把批注严格分成几种类型,并用固定的句式来限定做批注的方式。让学生把这几种类型背下来,套格式,做批注。这样,貌似“规范”,其实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表达空间,学生的真实感受是生长不出来的。

2. 尊重、认可学生的阅读体验。

批注式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展开教与学的过程。尊重认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乐于真实表达自我的前提。也只有让学生把真实的阅读体验表达了出来,老师的教学才有“文章”可做:围绕他们的阅读体验展开讨论,挖掘、呈现有价值的语文素材;从他们的观点、感受出发,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感受力;围绕他们的文字,引导规范、流畅的语言表达,等等。如果老师总是把自己的偏好、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或者,期待学生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学生自己的感受、判断同样难以“生长”出来。

3. 老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不能认为只让让学生做批注,老师组织一下讨论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和材料等,一样也不能少。老师照样要非常熟悉课文,要大致预判得出学生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会做出什么样的批注(包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怎样回应、梳理、总结,以及需要补充或拓展哪些内容,等等。只学生做得出批注,老师“兜”得住课堂,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有效的。

目前,已近期末,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进步明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有较大提升。表现在课堂学习上,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处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很大一部分已经在做批注(预习)时完成了。课上时间更多是在和他们分享、讨论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是解决他们提出来的问题。

另外一个明显的进步是写作能力。本学期的“每日一句”和作文,学生的表达更为清晰、完整。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病句、词语使用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减少1/3到1/2。

但是,大部分学生未能把批注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习惯。当然,是否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养成做批注的习惯?这是一个暂时存疑的问题。批注式阅读更大的意义在于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更有效的语文学习(或集体阅读)。也许,我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方式,发现更多的有效阅读方式(比如读书笔记)。

说到底,我所期待的批注式学习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养成和文本对话的习惯,养成自然表达阅读体验的习惯。这些习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而一旦养成,它们就会成为增进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会成为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梯。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