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5年秋季学期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探索

本学期的语文重点在于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主要是通过批注式阅读、课文1+1、结合绘画和戏剧的语文学习等方式进行。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重点逐渐落在批注式教学和课文1+1上,目前已发展出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结合绘画和戏剧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但未发展为稳定的教学模式。

郝堂小学期末考试于1月22日进行。六年级语文成绩较上学期有所提升。全班25个同学17个及格(60分以上),80分以上7人,平均分66分。(上学期学生共23人,及格13人,80分以上3人,平均62分)。

提升比较明显的是作文,目前还未来得及统计作文分数。就批改作文时的直观感受来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语句更为通顺,意思更为清楚明确,作文内容也更丰富。作文内容均为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描述。(作文题目有两个,任选其一:对我影响最大的________;我的读书经历)

其他方面,从卷面得分情况来看,变化不明显。字词积累仍不理想,但语言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1、批注式教学

批注式教学是本学期重点尝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更深入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激发他们的阅读体验,并付诸文字表达,及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基本形成了学生自读、做批注——学生互相分享批注——课堂讨论的学习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详情请参阅: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A1MDgxMQ==&mid=402456289&idx=1&sn=8b72072454e81fd212fff29d3c6b3b7c&scene=1&srcid=1224nsf861frQ3nfX5DZqIHO&pass_ticket=dNW%2BNiut8jaoRz16BpyoWeK2POKZ1cMlGJE%2Btxkhou%2FbNoBfwqxc55VnhMevRrOE#rd

2、课文1+1

结合批注式学习,每篇课文配一篇相近或类似的阅读文章,或者每一单元配若干篇配套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并学会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获得更扎实的阅读基础。目前,结合批注式学习,也已发展出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并同批注式学习一起,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详情请参阅:http://qgc.qq.com/12855264/t/624

3、绘画的运用

本学期也开始尝试用图文结合以及戏剧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但由于重点放在批注式阅读和课文1+1的摸索上,绘画和戏剧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还处在初步阶段。

绘画(图文结合)主要以下几篇课文中进行了尝试:

第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给学生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课文中的五个场景,每人至少画一张,并配以文字说明,组成一个完整的“绘本故事”。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挺新颖的学习方式。但难度较高,尤其是要体现很多细节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如小女孩受冻挨饿的状态、渴望的表情等。学生自己也不够满意。另外,组内沟通不够充分,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比如画出来的小女孩的摸样都不相同,大部分小组未能画出一套完整的“绘本”故事来。

第9课:山海关。

给学生的任务:根据课文和阅读材料上的信息,画出长城、山海关的形态、地理位置和各部分的形状,并用文字进行说明。

这次的学习任务难以适中,而且配合了学习要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通过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把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表达(说明性写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温暖的记忆。

给学生的任务:这一次并未指定画哪一篇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课文故事中的场景,把它画出来。

学生兴趣很高,他们各有所选择。并且对人物的动作、场景的描绘均有比较丰富的表达,较《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有明显的进步。通过学生的表达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兴趣点各有不同,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情感的理解都是颇为到位的。

第17课:詹天佑。

两个学习任务:根据课文内容(1)画出“人”字形铁路设计示意图;(2)画出八达岭隧道和居庸关隧道的修凿示意图。

这两个学习任务都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图示表达能力。与之前不同的是,这里的理解力更多是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画出图示。这对他们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大部分学生未能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通过老师提示、讲解,他们逐渐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这次练习更像是一次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辅助训练。

总结下来,图画+文字的学习方式一般要求学生:

(1)配以必要的文字,能表现当时人物的心理或情绪;或对描绘的事物进行相应的说明。

(2)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3)不对绘画水平进行要求或评价(如果画的好老师当然可以表扬鼓励),要求能表现出自己对课文或配文内容的理解。

4、关于戏剧表演

本学期共进行三次尝试,让学生通过把课文(或配文)改编成剧本,并排练表演出来。

第一次:选择第一单元(童话与寓言)中故事,改编成剧本,然后表演出来,学生表演的故事有《穷人与富人》《刺猬汉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

这次表演学生兴趣很高,剧本写的也比较认真。由于是第一次,学生只是体验到了编写剧本和表演戏剧的乐趣。剧本写得不够规范,突出的问题是旁边比较多,有时代替了表演。我除了帮学生修改剧本外,其他并没有过多介入。

第二次:就第27课《奴隶英雄》(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剧本)先做批注,要求就人物的动作、语言做批注,说明如果你表演这个角色,你将会怎么演。然后,在小组中分享讨论批注,选出做的优秀的批注;然后中小组内分配角色,参考批注进行排练、表演。

这次不用编写剧本,学生兴趣更高。他们自制道具,分工协作,表演比第一次有所进步。而且,这次我让学生直接中课堂上排练、表演一并进行,每一组基本上都表演了两次。直接中排练过程中和他们讨论剧情和人物。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通过他们中表演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合理了。

第三次:选择第六单元(走进名著)中的故事,改编成剧本,表演出来。学生表演的故事有《将相和》《奴隶英雄》(有的学生希望再演一次)等。这次是学生根据剧情需要和个人兴趣自由结组。

学生中剧本编写上有了一定进步,能够补充剧情需要的对白和动作,旁白有所减少;因为准备比较充分,他们也更享受表演了。而且男生比女生更放得开,比如扮演老虎的学生会真的“四脚着地”中地上爬行,和“斯巴达克”搏斗。

总结下来,戏剧表演课程的过程一般包括:

  1. 学生选择故事,组成“剧团”,分配角色;

  2. 改编剧本,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写自己角色的台词,或每人写一部分;

  3. 排练:排练过程最好有老师的参与和引导,但不要过于干涉他们;

  4. 表演:表演过程中不表演的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表演完毕后打分,并评选出优胜者。

出现的问题:

  1. 剧本写作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较少。有的游离在讨论之外,有的因为角色本身台词少,需要写的只有两三句话,所以得不到锻炼。

  2. 剧本编写规范掌握得还不够完整,例如,有时旁白占据太多内容,而表演的成分偏少。

  3. 老师也跟进不够。我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学生剧本写作的跟进修改上,而对他们排练过程缺乏参与和跟进。但事实上,老师参与到戏剧排练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可给予适当的指导。

  4. 背不下台词,拿着纸上场,影响效果。

改进计划:

1.通过奖项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如最佳剧本奖、最佳表演奖等。 2.对写作过程进行细致跟进。参与小组讨论过程;抽查个人写作(先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修改通过后再一起誊到一起。 3.老师更多参与到他们的排练过程中,提供提问和提示,引导他们更多地返回文本,体会、理解所排练故事的相关内容。 4.减少故事长度,易于背诵和排练。

戏剧表演是学生最有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本学期只有3次,但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他们的沟通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所提升。戏剧表演将是我下学期重点探索的教学方式。

5、我的阅读课

郝堂小学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很高,这个学期的阅读课(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1)师生共读。这个学期我们共读的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这是一本充满魔幻和神话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男孩,通过神幻故事展现个人的成长。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成长的象征或隐喻。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选择我和他们一起读。

基本形式:

  • 每周一、周五各一节阅读课;

  • 我读故事主体部分(蓝色字体),学生读穿插于故事主体之间的红色字体。

  • 每次上课先回顾上次内容;

  • 在一些关键环节,可以停下来和学生讨论,或者让他们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对于这本书,可以需要一定的理解力,虽然故事情节曲折丰富,但学生的兴趣稍低于共读《灵犬莱西》时;同时由于故事比较长,目前只读了三分之一,暂时还未看出对学生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不过,他们每次都很期待。

(2)学生自由借阅。老师不做干预,学生自主借阅。我会比较随机地找个别学生谈书,或者中每日一句、作文中和他们讨论。虽然没有老师干预,但有些1/3的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特的读书体会。他们已经可以有目的第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了。

茶文化课程

茶文化课从本学期开始进入第二个周期的探索之中,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在上一学年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提高。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本课程入选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创新项目博览会,并于12月份在博览会现场参加展出。

1、课程进展

雷山小学茶文化课程本学期共开展15周,每周2个课时。一共开展了四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一)茶艺与茶礼;(二)认识茶树;(三)茶树的种植;(四)茶与茶人。(其中第四板块进行了一半内容,下学期会继续)

本学期进一步规范、丰富了茶课的内容,具体如下:

  • 第一板块:茶与茶礼。除了茶艺之外,强调了茶礼的内容,目标是通过品茶、泡茶,让学生体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礼仪规范,帮助学生中内心建立秩序感。同时,把茶礼渗透到课堂规范之中,并适时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之中。另外,通过观看、讨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各地的茶文化,以及茶对人们生活、情感的影响。

  • 第二板块:认识茶树。先让学生进入茶园,观察、描绘茶树,与茶园技术人员交流,初步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然后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了解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尤其是茶树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茶树。

  • 第三板块:茶树的种植。除了延续上一学年学习扦插的内容之外,本学期加入了种茶籽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比较两种种植方式的特点与区别。

  • 第四板块:茶与茶人。原计划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自己家乡(茶)人与茶的关系,借以培养乡土认同感。本学期请了两位本地的炒茶能手来学校和学生分享。但是,学生年龄太小,加之平时缺乏沟通表达训练,他们往往难以提出有效的问题和茶人交流。后来,调整为老师主导与茶人交流过程,学生记录并适当参与讨论。

2、教案写作

茶文化课程一直坚持不制作学生教材(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动手、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记录、整理),但会把课程的整体内容编写成一本教师手册(教案)。

1月份,茶文化课程团队进入到教案整理、写作的阶段,并召开了两次教案写作会议。本学期的写作目标是将茶艺茶礼、茶树种植这两大模块整理完成,第三模块:茶与茶人因为课程内容还未进行完毕,只整理课程目标和概述部分,其他部分留待下学期整理。目前进展情况:

(1)确立了教师手册的整体框架和写作模式。手册包括序言和正文。正文按照课程模块进行写作,内容包括:课程概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程流程、学习内容、教学提示等)、作业设置、参考资料。 (2)初稿已经完成,并进入第一次修改过程,1月28日之前完成修改稿。修改稿要求确定课程整体框架,并根据课堂记录(王莹负责整理)添加课程内容。28日由赵志雄汇总,根据情况再定集体修改计划。

3、学习效果

本届五年级学生共11人,7男4女。学生年龄偏低(上一届学生为六年级)。一学期后:

  • 学生对茶文化课程兴趣较高,茶艺、参观茶园、茶树种植等是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内容;

  • 学生对茶艺掌握程度最好,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按步骤进行泡茶、奉茶、品茶的操作;

  • 茶礼确定了初步的规范,但学生并未习惯,教师在课堂组织上仍需加强引导;

  • 学生基本熟悉并适应了茶课的学习方式,参与度逐步提高。他们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和老师交流,并能够有秩序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但男生的主动性和参与要高于女生。

  • 学生通过参观茶园和体验种茶,提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学习知识的梳理能力,从观察、劳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

教师俱乐部的活动

巴林特小组

由心理咨询师陈月老师带领,每月一次,共进行4次活动。成效:

1.老师对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形式和意义理解更为深入,并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巴林特小组是教师俱乐部举办的活动中出席率最高的,平均每次活动缺席不超过1人次。

2.巴林特小组为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可以跳出来观察自己在某次事件中的位置角色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参与老师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观察、审视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

3.巴林特小组也为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训练倾听和共情的机会。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平时工作生活中无法被理解的感受、情感,可以放在巴林特小组中分享,并能够被接受和理解。

教育心理学研讨

同巴林特小组一样,教育心理学研讨也是每月一次。由每位参与教师轮流提出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大家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学期初期是计划分别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各个主题,但老师们对案例的兴趣更高,遂作出调整。)同时,陈月老师提供心理学专业的理论视角。

每次讨论都比较深入,让参与教师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深入讨论每个案例,从而加深老师们对教育及个人成长的理解。教师们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认同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性,并较之前更能把心理学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讨论的案例分享请参阅:http://qgc.qq.com/12855264/t/582

阅读小组

本学期,心平基金心自在项目支持乡村教师俱乐部5000元,用于购买学生用书。以此为契机,教师俱乐部核心教师成立了阅读课小组。阅读小组主要目的是推动教师俱乐部教师所在班级开展阅读课程或阅读活动。目前共有6位成员,分布中5所学校。

阅读小组开展了3个月左右的活动。老师们对阅读课或阅读活动认同度很高兴。都乐于做一些尝试。

雷山小学的李娟老师是以阅读课的形式坚持的最久的。她是一年级的阅读老师,阅读课以绘本为主,辅以日有

所诵,正逐步摸索自己的课程模式。

和大家分享最多的是王寨小学的张瑞老师(她同时是学校的校长),她中海外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建起了学校的图书室,组织全校学生阅读。她同时也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和李娟老师差不多也是以绘本阅读和日有所诵为主。她教学能力更强一些,能够顺应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阅读绘本并通过绘画进行阅读后的表达。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她会把阅读和孩子们的生活(包括习惯养成,比如卫生、日常行为等)结合起来,对孩子的人格成长很有帮助。

黄涛老师和王瑞老师都是中山小学的老师。我中阅读小组成立之前曾去他们学校分享过一次阅读课。后来,他们也一直很有热情的开展阅读活动。黄涛老师一直坚持给孩子朗读故事,这是我很欣赏的。另外他也会给学生提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会有好处,但可能也会带给一些学生压力。王瑞老师带的的六年级阅读,她也会让学生把阅读同形式多样的表达结合起来,比如制作图书卡或海报。但这样的活动似乎没能形成日常惯例。

团队建设

这学期作为阅读小组乃至乡村教师俱乐部最大的收获,是大家对小组活动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以前都是我来组织或召集活动,他们只是被动的参加。现在选出了组长和图书管理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也开始形成集体决策的习惯。比如我们约定:所有购买图书都属于阅读小组,而不局限于某个班级,这样图书可以流转起来。

但困难是大家参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完全保证,这个学期只组织了2次比较有效的阅读分享活动。除了张瑞老师,其他老师分享的意愿和习惯都还不够。

下学期的构想

下学期,重点还是小组的团队建设,希望大家能够更主动的参与活动并积极分享。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能形成集体分享的惯例,比如每月聚会分享一次。最终推动阅读小组的自组织建设,争取让本地老师有能力主导包括阅读小组在内的各种交流活动。

阅读课程,希望能够中每月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大家分享更多有价值的组织阅读课或阅读活动的经验技术,帮助每位老师找到适合自己以及自己班级的阅读课/活动形式和风格。

另外,如果有可能,希望支持3—5位老师参加亲近母语的学习活动。以前有老师参与过。但就我自己的经验,要能够真正付诸行动把学习所得用起来,得多去参与一两次。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