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组合作中的有效讨论

长时间以来,老师们在阅读课堂上总是愿意花一些时间进行阅读讨论,大家都认为通过阅读讨论可以解决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1、帮助学生对故事内容、大意、以及主题的深刻理解。

2、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得到解决。

3、讨论本身就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比较认为理想的讨论,起码要具备以下的几个条件:讨论者在态度上要能够彼此尊重,能够清晰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

在讨论进行中,讨论者能够在对方的想法上有针对的给予回应,并能够有凭有据;在讨论的结果上,讨论者彼此能够通过讨论理清问题,解决问题;

讨论的更高层次的意义——藉由讨论激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出新的观点。

这样一种理想中的讨论能否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上体现出来,其实是比较不容易达到的苛求。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也是不易的。很多时候,老师让儿童在小组内讨论,结果儿童有的在思考,有的却在偷懒,或者在说与话题无关的话,甚至发生争执,所以便会觉得在课堂中的时间不够用,达不到讨论的效果。

仔细想想,这能怪孩子吗?任何一个有目的问题出来即使是成年人也要有时间去思考,除非是聊天不用思考组织语言,说到哪儿算哪儿,孩子也一样。在课堂讨论中,从认识讨论到有步骤的实施讨论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这学期,通过观察姚老师的课,结合我自己之前的课堂经验,总结出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做好充分的准备

老师要给孩子留足够的时间准备,这样,每个儿童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在教《森林大熊》这本书时,学生讨论森林大熊最后的归宿的时候,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准备,会发现在讨论时孩子们会更有话可说。在讨论《夏洛的网》一书中“坦普尔顿”这个老鼠角色的时候,提前一节课,让学生准备对坦普尔顿的看法及原因,具体表现在书中的哪一部分,讨论的时候,刚开始学生还是会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判断对老鼠的态度,随着讨论的不断进行,对文本不断地剖析,有的学生们逐渐发现,原来坦普尔顿这只老鼠其实是很聪明的,它也帮了威尔伯很多。

讨论从分享开始

理想的讨论是每一位老师的期待。而在期待的背后,需要老师更多的宽容与包容。老师要真心相信,孩子是可以和老师互相对话、讨论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信念。小组讨论要做到一定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所以,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的讨论,首先是要通过小组这个平台把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我认为,清楚地表达才是讨论的基础。李店学校三年级的阅读课程《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经过好几次的交流分享才逐渐有了互相倾听和分享的意识,并且表述得越来越好。关键在于我们坚信,孩子们只要认真读书了,他们就一定能够有所分享的。

讨论的问题要有讨论性

刚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会随机将一个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讨论,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讨论的问题,答案比较肯定,或者答案范围比较受限,就会出现由比较强势的儿童来做决定,而其他的儿童便会因此依赖对方,导致讨论不能够进行下去。所以,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做出相应的判断。

讨论-----师生平等的对话

通常老师在和学生对话的时候,总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说来说去净说些没有营养的东西等等。所以,对于老师而言,相信孩子是可以跟我们对话和讨论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信念,是让师生持续对话的动力来源。

曾经有一次,和一些老师们一起阅读了图画书《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完之后先让老师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一起进行讨论。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之前三年级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相同,这个经验让我真正明白,孩子是不可以小看的。只要老师能够和孩子持续的对话,并且恰到好处的引导,总结,阅读讨论就会逐渐形成。

总之,阅读后的讨论是孩子阅读学习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要花时间、花心思努力维持与孩子的持续对话,并且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可信赖的、同时又是彼此尊重的自由发言的场域,阅读讨论将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