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儿童发展理论培训总结

2016年4 月 20-21 日,RCEF 邀请了光合行动沈旭和黄煊为永济团队的 5 名工作人员做了第一次为期 2 天的培训。20 日主要是听老师们上课,然后分享了对课堂的一些观察和分析。21 日主要讲了 0-8 岁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绘本中体现出来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特征。

听课中的儿童观察

20 日,听姚老师给任阳二年级讲的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讲课期间,班里有个女孩子,上课坐不住,喜欢到处跑。她们观察到,这个女孩子小时候可能是家里没有管她,没有 人引导她的界限感,造成了她现在不能够安静下来,注意力不集中。她们分析那个女孩的注意力可能就是2、3 岁孩子的发展阶段。这个女孩,她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需要有人不断帮助她、提醒她集中注意力,可能半年就会好很多。

还听了王老师给任阳四年级上的《鲁滨逊漂流记》,过程中老师问学生:“你读了故事有什么感受?”一个男孩子说:“我觉得鲁滨逊很勇敢敢于冒险”。黄煊下课问那个学生:“你想冒险吗?”那个学生说:“我想,但我不敢”。她们观察到这个学生身体是萎缩的,收紧的。 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多让学生用身体感受,比如,海浪可以让学生排成队,感受海浪簇拥的那种挤压的感觉。学生需要通过挤压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看这本书还可以给学生放电影、看图片等方法来帮助学理解文本内容。王老师还谈了《一百条裙子》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她们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课程案例,值得记录和分享。

下午听了孙会果老师的《社会与生活课》,那节课有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用杨树皮来做笛子,或者用线穿桐树花的花蒂,做成项链或者手镯。她们分享说,学生的那个动手活动非常好,可以锻炼手眼肌肉的配合。观察植物是非常好培养学生注意细节的一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植物。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可以多一些感受植物的美的课。按照”观察——体验美——用途”这个过程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过程。在这个班里有一个孩子,上课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沈旭观察他的语言发展大概是 2,3 岁孩子的水平,因为只能说出一些词语。这个孩子下课时拿了别的孩子做的手链,就认为是自己的,其他孩子认为他是偷的。其实,是因为她的认知发展还是 2,3 岁的时候,以为东西到了自己手里就是自己的。

关注个体发展也是我们发现光合行动的特点。虽然,我们也很早就开始关注儿童。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们还是关注整个班的情况,不太能够特别关注到个体学生。还有从学生回答的信息中去分析儿童的心理状态,并从课程设计上去调整。这次通过听课获得的反馈,提醒我们需要更有这方面的意识。

培训讲座特点

  • 整合性

以前读《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提到很多理论,像皮亚杰认知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理论等。每一种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发展阶段的阐述,我们了解得也不全面。同时,我们还读了经验案例类的书籍,像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和《完整地成长》,这学期我们在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这些书多多少少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我们没有关于儿童发展的框架结构知识,所以难以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不能形成自己的系统知识,所以很难记住这些概念,并把它与实践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次的培训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比如,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它也有许多的方面,但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我们可能平时最容易用到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有自我意识、模仿、思维发展、语言等,我们觉得这样是比较容易记住和理解。这次沈旭和黄煊帮我们梳理的框架,与以前曹老师给我们做课堂分析的时候的框架是一样的,看起来比较清晰,容易记忆和理解。

  • 通俗化

在《发展心理学与你》书中,我们不理解许多心理学的术语,需要通过看案例解释才能明白它的含义。这次培训中,她们用了很多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概念,而没有特意去解释概念的意思。比如,在讲“自我意识”的时候,没有解释什么叫做自我意识,而是讲了自我意识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半岁认生;2 岁半-3 岁反抗期,用“不”表达我;4 岁-5 岁性发展的觉醒。性意识的萌芽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与异性朋友的交往,这个时候父亲或母亲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个异性朋友。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经常通电话也是可以给孩子提供支持,如果父母不能做到,亲近的亲戚,像舅舅叔叔或者姨妈婶婶能给以替代也是可以的。所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让我们很快能理解了。

  • 针对性

我们几个都有比较多的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孩子的很多表现或者家长教育儿童的方法我们都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但是,学习的儿童发展理论知识就是和相关的经验对应不起来。原因可能是不知道这种行为背后对应的就是那个理论。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打架的事情发生,过不了多久,又和好了。可能有时候还会用道德评价来说事。听了讲座后,才知道这是男孩子建立界限、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法。再比如,我们常常也会看到孩子们在排队的时候,喜欢你挤我,我挤你,原来这也是孩子们在用感官感知力量。所以,当她们讲到这些案例的时候,我们都会有非常真切的体会,然后就明白了孩子是怎么一回事了。她们很好地帮我们把理论和经验建立起了连接,但这些也是不够的,需要在以后课堂中和生活中不断观察和积累。

  • 儿童视角

以前我们也知道绘本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物。每个年龄段应该读什么书,这次她们给我们分享的是,一本绘本体现了什么样的儿童发展特征。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兔子和小 兔子在比谁更爱谁,小兔子永远都比不上大兔子的拥抱那么大。在亲近母语论坛中,就有人提到说,小兔子会伤心的,因为每次都比不上妈妈的大。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还不知道相比,而是喜欢被妈妈包裹的感觉,妈妈大于小兔子的拥抱正好给了儿童大大的包裹。我想起了在一次亲近母语刘颖老师的讲座中提到儿童视角,曹老师还问我们什么是儿童视角,当时还不太明白,现在明白了,就是作品反映出的儿童心理特征。

老师的反馈

  • 这次听课大家都感觉到清晰易懂,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桥梁。

  • 对绘本有了新的阅读视角,不是每一本都是要有什么含义的,有的绘本或童话就是让孩子开心。

  • 老师对于语言、动作与写作的关系有了另外的认识。平时,学生写作时,我们常常会看 到学生不会写,写不出详细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没有帮助学生建立起详细动作与语言表 达之间的关系,所以,也不能写出详细生动的文章。

  • 这次听课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观察的是课堂目标,包括课堂组织、老师的状态、学生 状态等,这次对课堂的观察主要是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展开的。

这次的培训是针对 0-8 岁的孩子,期待下一次的培训,因为下一次是小学阶段的,与我们 的工作联系更加紧密。建议下次听课时,我们可以提前确定观察目标,学习观察,比如,上 课老师提问时,学生说了什么?老师记录好后便于课后讨论。

非常感谢欣悦沟通工作的细致和沈旭、黄煊有针对性的培训!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