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决策

在《教育心理学 · 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有意识的教师》一段讲到“教学包括计划和准备,之后是每时每刻的大量决策”,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它的意思是:教学过程,是在做好准备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时做决定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对当下情境的判断,也体现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下面结合一些例子谈谈自己的认识。

当我在第一次课上预备课的时候。我准备给每个小组发一张不同颜色彩色卡纸为小组取名字,这时候学生都想要自己喜欢的颜色,是否让学生选择呢?选择意味着对学生意愿的尊重,但是可能会造成混乱;不让学生选择,好像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感受。到底让学生选还是不选呢?我最后的决定是不让选。因为,第一这是小组活动,不可能每人选一张。如果让每个小组决定选什么颜色,又需要花时间讨论。;第二,在发卡片这个环节有没有设计选择颜色这个目标。选择反而脱离了本来的目标。在上课之后,我经过反思觉得这个过程可以这样处理:可以在发卡纸之前,告诉学生,“我知道你们很想要自己喜欢的颜色,但是这个活动我们不能实现,只能由老师决定发放,以后有机会老师会让大家选择。”我这样做了之后,发现学生的眼睛里流露出理解的眼神。也实现了老师对于学生意愿的尊重。也让学生明白意愿并不代表一定可以随时达到。后来,在一次教学中,我设立了让学生选择颜色的目标。设定了目标,就得有相应的办法。有四种颜色的卡纸,让学生分别用四种动作来表示喜欢的颜色,然后让四个同学将不同颜色的卡纸发给学生。在这个细节里,决策是根据目标来决定的。

在上预备课的开头,我们使用了游戏拍击并介绍自己的名字。我模仿了冬令营时候的方法。一个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其他同学再重复说2遍。结果这个环节用了十几分钟,下课讨论的时候,我发现我多加了2遍,导致了时间超时。会果提到说,学生只说出自己的名字就好了,其他同学不用重读了。我想了想,确实应该是这样。因为关于这个环节的目标,我们反复讨论过,主要目标是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活动也不可能达到互相认识的深度。我发现我做了错误的决定。到了第二次我只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个班出现的情况是学生的声音很小,如果老师再问,其他同学再重复,可能会延长时间,还可能达不到活跃课堂目标。所以,我决定让全班学生一起来说出每个同学的名字。这个细节里,决策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灵活地选择恰当办法的过程。

还有这次上确定主题的课,我讲到关于“零花钱的概念”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零花钱?”有的同学说是自己可以买东西的钱,有的…… 坐在讲座旁边的一个同学(可能是一个学习困难学生),他说零花钱就是“铜钱”,我猜想他看到了我放在桌子上的道具“铜钱钱币”样子,在猜老师的答案。后来,还有一次,他又举手,但是答案还是答非所问。我想这个学生不断举手可能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到后来,他还在努力举手,我在这节课再没有给他机会。我知道应该关注他,但是不是在一节课中,应该是每节课上。同时,在一节课也要给更多的同学机会。同时,让这个同学也明白可能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老师真正的关注,也需要多思考。这里的决策是让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给不同学生机会。

在会果上讨论零花钱的用途这个环节,有些小组玩得比较早,有些小组完得比较晚。中间出现了几分钟的混乱。我的观点是:首先应该有时间提醒,多半的学生完成了就应该全部停下,进入下一个环节。即使有些小组没有写完也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写一写,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想全,接下来的全班整理,还可以从别的小组学习。如果给个别小组留了比较多的时间,那完得早的小组又处于一种无事做的状态,其实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重视。同时,课堂的节奏感就会丢失。所以,这里的决策是平衡全班同学的利益,还有整体课堂的节奏。

这几次课,我都在体验和实践“教学包括计划和准备,之后是每时每刻的大量决策”这句话,觉得挺有意思的。这里只写了一些,以后还会继续关注,还会有很多的决策,等待分享吧!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