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参加益微论坛所想所思 20151218

接触支教这类的公益机构有过三次,一次是在灯塔的支教总结会上,但只是观察了总结分享会;一次是参加“美丽中国”的中期培训会,我和欣悦曹老师还做了分享;这次参加益微的论坛,是第三次了。可能是带着学习、观察、合作等等多种期待吧!还是有很多感受和想法涌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二。

感受

这次活动从前期的准备到活动实施,呈现出一些亮点。

亮点一:主体鲜明

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鲜明,即从“短期支教——乡村夏令营”。这个主题一出现,就给人带来思考,什么是夏令营?夏令营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两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亮点二:思路清晰

刘斌在开场说明了整个会议的设计思路,即从大的教育环境——夏令营的价值意义——夏令营的操作模式——回顾总结。

亮点三:众人参与

从一周之前,组织方就开始筹备相关事宜,能感受主办方的火已经烧起来了。现场很多机构展览了自己的机构介绍。作品绘画、折纸、泥塑等手工艺品布满了整个楼道,真是琳琅满目。会议上还是安排了很多平行会场,给参与者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从这种组织形式来看,也可以反映出益微的一种教育观念,把大学生这个群体视为主体。

亮点四:精神气足

从整个会场参与情况看,这些年轻人有生机、有活力、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有些人已经在公益路上走了很长时间。

思考

首先是为支教正名为“夏令营”。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从支教——夏令营”,心平基金会伍松发言中提到,把支教正名为“夏令营”。我也看了李英强、伍松关于“支教”的相关文章。李英强谈到了“支教”的起源,它同“支农、支边”有着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帮助、扶助等含义。伍松强烈建议把“支教”改为“夏令营”。我想这涉及到对教育观念和对教育理解的问题。

单从“支教”这个词语来看,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站在讲台,手持教科书”这样的一种传统的教书匠的感觉。“夏令营”这个词语确实可以带给人另外的一种不同的感觉。但是,“支教”是不是一定就是教书本呢?我想这与支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的是支教者持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想要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到学生面前。像最早支教的曹旸老师那样一些人也是“支教”,但是带给了孩子很多新的东西。

“夏令营”的意义在哪里?价值是什么?这也是这次论坛的一个核心内容。虽然自己也做过几次冬令营、夏令营。但是没有真正思考过“冬、夏令营”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王雄老师分享了他的做法,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无法涉及到的活动,注重体验。比如,冒险、科学实验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是特别采访了当年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现已年过半百的学生,对当年的事情还记忆犹新。他说,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探索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伍松讲到,夏令营是一种“对话”,是大孩子与小孩子的对话;视城市与乡村的对话;是自我的对话。这也激发了我自己来思考夏令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首先从“夏令营”这个名字来看,“营”的本意有安营扎寨的含义。学生在其中应该建立起团队的概念,学会与人合作,遵守规则,自我成长。其次,是体验。因为感受来源于体验,有了感受才会思考,进而改变,才得以成长。第三,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当然这里,包括上面一些老师谈到的,其实比较指定的是外部力量做夏令营。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去年冬令营的情景,学生喜欢鲁力,甚至有些依赖。也许这颗生命之花触发了另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吧!而本地的老师可能这种影响会差一些。

再就是梁晓燕老师谈到的教育改革大融合。梁老师是第一个发言嘉宾,主要讲述了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她说,目前的教育正是三种势力交汇融合的时候,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我们期待重大的教育变革发生!我想我们就是那种自外而内的力量中的一小股吧!

启示

启示一

因为分论坛很多,我选择几个参加。有一个“梦想画室”,这是一个由大学生组织的团队,他们到学校上给孩子们上美术课。他们对美术课的理解不同于普通的画画,他们认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才是重要的。这使我想到如果我们有一支志愿者团队,是否也可以到学校上一些课。我知道现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他们希望有人上体育课、英语课、美术课等以补充教师的不足。

启示二

我还参加了PEER毅恒挚友的社区探索课。课程流程是这样的:

ü 首先,是用图画的方式介绍自己和自己生活的地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名字,另一部分是自己生活的社区。画完之后大家两两交流,然后再拿着对方的画再跟另外的人交流,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

ü 接下来是理解社区的概念。先通过一段乡村的视频和一幅城市的社区图片,让大家观察社区的元素都有哪些。最后总结出:社区包括:地域范围、人群、生产生活设施、组织管理、制作规范、共同利益、特定文化共同情感。

ü 然后分组,每个小组选组内一个同学居住的社区画出来,但是要包括上面提到的几种元素。画完后请小组分享。

ü 接着是根据上面的标准评分。(这个环节没时间省略了)

ü 然后再想想自己理想的社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对比理想的社区和实际的社区之间有什么差别。

ü 现实的社区中有什么问题?你如何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是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完成。每个小组编一个小短剧,反应社区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ü 最后一起回顾理清这节课的流程和思路。

这个体验活动,我很喜欢,跟我们的做法基本相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有三点感悟:第一,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别的同学都会以“县”以上的行政级别来介绍自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是以村子这个概念来解释自己(图中画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在外地上学或工作的概念,意识总是停留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很容易想当然把别人当做跟自己生活在同一情境下的缘故吧!这种思维习惯难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所以,在语言表达和对情况的说明时,缺少一种背景的介绍。就像最近跟吕超的沟通也是这个情况。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处。在会议结束后,跟毅恒的另一位工作人员聊的时候,她说我对农村的环境很了解啊,这使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有局限,但也有优势,那就是对农村生存环境的了解。第二,跟我们的课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像我们在教室改善计划中,也用过理想跟现实的对比。在做零花钱的时候,也用过类似的流程:发现零花钱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原则—学习使用该原则做计划—依据原则对计划进行评估。第三,课堂都是活动贯穿,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协助者。课堂用是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完成的,大家的参与度很高。

会后,我们也聊了课程和工作方法。他们没有运用服务学习的概念,但是借鉴了其中很多的做法。他们这个课程叫做社区探索课。我还要了他们的学习手册。手册中记录了课程的做法:最开始,给学生一个任务卡,任务卡中提示了关注的主题,还有问题的导引。这让学生在了解社区的各个方面产生好奇,然后进一步分小主题进行研究。其中另外一本是关于相关技能教授的书。比如,沟通,表达、思辨这些能力怎么教,有详细的教案。

我想了想这和服务学习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现在简单的看法,就是服务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有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贯穿其中。社区探索课主要是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了解和思考。了解的方法是通过访谈统计等,这跟服务学习的手法是一致的。这里谈到的只是自己目前想到的,可能还不全面和深刻,我还想再仔细研究一下社区探索课。

我们可以借鉴的是,PEER对于核心能力培养整理了一些方法,是可以拿来用; 另外,如果我们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确定主题环节做一个社区探索环节,就能够抓住学生真正想要了解的问题,是不是更好一些。这跟服务学习手册中提到的社区漫步有点像,是不是这个部分做得更细致点比较好。

启示三

另外,我还喜欢璐瑶的分享。璐瑶是巴别梦想家的创始人。最初是她去那里支教,之后与这些孩子结缘,创立了“巴别梦想家”公益机构。她陪伴60个孩子走过8年之久,亲眼目睹这些孩子的成长变化。现场的苏国光就是当年的梦想家之一,仅仅因为璐瑶的一句话“你有梦想吗?”,激发了这个孩子寻梦的故事。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走在实现梦想—走在公益的道路上。她的故事触击到了我,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某个人的一句话,也许是一个小小的故事,都可能让另一个人的命运发生转机。我想起了与欣悦的认识,与RCEF那群人的结缘,与曹老师的相遇等等,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未来还在发生……

启示四

我还听了刘斌分享的乡村夏令营之非常1、2、3。1代表益微对于教育的理解:教育即生长=潜能-干扰;2代表两条主线,内容和过程主线;3代表三种方法:阅读、艺术及游戏,也代表3种能力,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欣赏式提问。

听了刘斌的分享,我的第一感觉是“契合”,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定位比较准确。既有理念,又有内容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有一腔热血,有着做事的欲望,但是可能工作没用的经验。因此,他们选择了阅读、艺术、游戏这三种容易操作的、学生喜欢的方式,我认为是符合大学生的。另外的“处身当下、同理心新倾听和欣赏式提问”,我觉得更多是针对大学生自己的成长内容。大学生可能存在着理想主义、好高骛远等一些心理,“处身当”下让大家更多思考现实情况下我能做什么。“同理心倾听和欣赏性提问”也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因为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不光是大学生,很多人缺乏倾听的能力、对别人的欣赏和理解,这往往也是发生矛盾冲突的根源。这是团队合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和思维。益微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明确的定位,而我们这群人出路在哪里?我们的定位应该是什么?这也是这次论坛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也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可能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触,就是别人做的好像我们也在做,甚至我们做得还比较久,那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最后一句话“教育无处不在,成长在碰撞中发生!”,大家共勉!

English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